“康復進家庭”造福殘疾人
2009-07-14 來源: 深圳商報 【字號:大 中 小】
本網訊 7月13日,記者來桂元街道某社區子康小朋友家。9歲的子康活潑開朗,見到客人主動給去倒茶,他除了左腳偶爾足尖點地,他看起來已經和其他的小孩沒有什么區別。
“這是4年來從不間斷的家庭康復的結果!”子康的媽媽告訴記者。
原來,9年前子康因為早產,導致腦癱,下肢發育很不正常,學走路比別的小朋友晚,而且無論是站立還是行走,他只能腳尖點地、膝蓋是朝內彎曲。為了在走路時保持平衡,他的身體經常是往前傾,脊椎也被壓成了一張“弓”,背部也越來越駝,家里人都戲稱他為“小老頭”。因為他的腳是“內八字”形的,走路時兩腳交叉相互碰撞,特別容易摔跤。平衡感的缺失,使得他一彎腰就會栽跟頭,即使是站立時,只要被人輕輕碰一下也會摔倒。
子康的父母離異,單親媽媽帶著他很不容易,對于去醫院進行艱苦的康復訓練,對孩子和媽媽都是巨大的考驗,加上經濟拮據,子康媽媽曾經一籌莫展!
2004年開始,羅湖區殘聯根據肢體殘疾人的實際需求,開創性地推出了“康復進家庭”服務。他們聘請了10名經過專業培訓,并取得初級康復員資格的康復員,走進殘疾人家庭,為有困難、有一定康復價值的肢體殘疾人提供每天一小時的免費康復訓練。
羅湖區殘聯理事長黃鏡波介紹,“家庭康復”的優點非常明顯:一是解決了有康復價值卻無能力支付康復費用的困難殘疾人家庭的康復訓練問題。二是節約了康復經費,把有限的康復經費用到了刀刃上。三是針對性強、康復效果好。
此舉一推出,就受到了殘疾人家庭的極大歡迎。子康的媽媽向市殘聯提出申請,希望子康可以得到免費的家庭康復治療。在提交申請后不久,他們就得到了殘聯的批準審核。很快,家庭治療師鄭阿姨來了。鄭阿姨一干就是4年,每天一個小時的康復治療,最開始,鄭阿姨用的是一些常規的動作來為子康做康復訓練,慢慢的,鄭阿姨會根據子康康復的情況,加入一些專門的動作針對子康進行訓練,比如分腿壓和側腿壓。
經過4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子康恢復的情況非常的好,現在的子康性格活潑開朗,除了左腳還有些腳尖點地,他看起來已經和其他的小孩沒有什么區別。子康的媽媽告訴記者,現在子康要出去玩,已經不用騎自行車了,可以自己跑著跳著出去玩了。膝蓋也不彎曲了,背也挺直了,家人也為他摘掉了“小老頭”的外號。彎腰撿東西再也不會摔跤了,手上也越來越有勁。而且現在子康的身體抵抗力也更好了,以前是經常大病小病的跑醫院,現在連感冒也很少了。今年6月份,子康的家人又為他提交了家庭康復治療的申請,他們堅信,只要有殘聯的支持,能夠繼續堅持為子康做家庭康復治療,子康最終會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的。
在殘聯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又來到另一位殘疾小朋友黃振宇的家。黃振宇也是一位腦癱患兒,今年12歲。在他家門口的過道里,記者看到了區殘聯為他專門安裝的扶手。見到黃振宇的時候,他腳上穿著矯形鞋,正在做康復訓練。
小振宇也是出生時早產導致的腦癱,但他的情況比子康嚴重。黃振宇的媽媽介紹說,沒有進行康復治療之前,振宇的生活無法自理,大小便都要父母幫忙。因為腳上沒勁,左腳短右腳長,導致他的平衡感很差,平時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靠助行器來行走。但是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忙,孩子連社區也沒法走出去。更嚴重的是,他不僅腳無法行走,他的手也沒法拿握東西。
振宇也是2005年的時候開始接收家庭康復治療的。正在幫助他訓練的鄭阿姨說,他是自己治療的幾個孩子中最努力的一個。除了完成康復動作,住在21樓的他為了練腳勁,每天都要從樓下到21樓上爬兩個來回,堅持不懈!
經過近四年的家庭康復訓練,他的手已經可以活動了,不用父母的幫忙他也可以單手扶著助行器慢慢行走。黃媽媽還說,現在孩子手腳都可以活動了,他就經常自己到社區外面去玩,生活也可以自理了,大小便都可以自己處理,父母省了不少心。
羅湖區殘聯康復科負責人趙小慧介紹,四年來,羅湖區共有近百人接受了家庭康復服務,總服務時間超過2萬小時。這一舉措既解決了殘疾人家庭的實際困難,又使康復工作有效、持久地在社區中展開,使有康復價值的殘疾人能夠真正得到有效的康復訓練,每個接受康復訓練的殘疾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受到了殘疾人和家屬的普遍歡迎。
黃鏡波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把上門巡診、服務到家作為實施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計劃的重要舉措和“康復進家庭”工作的延續和拓展,在全區鋪開,惠及更多的殘疾人。首先,他們由社康中心與每位接受康復服務的殘疾人簽訂《深圳市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協議書》。然后,巡診工作由社康中心指定業務能力與責任心兼備的醫生負責,社區專職委員作為康復協調員參與巡診工作。同時還制定了“三保證”制度,確保巡診服務質量。一是技術保證,除了安排專家每月下街道和社區指導外,每位巡診醫生都有專家組成員的電話,專家可以及時給予幫助;二是協助保證,社區康復協調員(社區專職委員)要對計劃巡診的殘疾人進行預約,提高醫生上門服務效率,同時,全程陪同巡診醫生上門服務,做好殘疾人的思想工作,使巡診工作順利進行。三是資金保證,康復巡診實際上是殘聯向社康中心購買服務。他們按照服務時間、內容和要求向社康中心支付20元/次的服務費用。他們還根據殘疾人的不同康復需求,確定了六項基本服務內容:康復訓練、服藥指導、健康檢查、心理輔導、輔具跟蹤、康復轉介。同時,根據殘疾人類別和等級的不同,確定了3種服務方案:一是對重度殘疾人實行每月巡診兩次;二是對有一定康復價值的中度殘疾人實行每月巡診一次;三是對康復價值不明顯的輕度殘疾人實行每季度巡診一次。目前,此項社區康復服務已全面鋪開,47個社康中心已全部承擔了83個社區工作站3000多名肢體、智力、精神殘疾人的康復巡診工作。其中肢體康復訓練率達93%。(記者 鄧小群 實習生 姚 釩)
編輯: 關愛網實習生
相關新聞
- 童心公益演唱會深圳獻愛心(22 14:54:22)
- 輕度癡呆老人散步走失(22 14:50:27)
- 公益講座"骨質疏松癥的中醫預防"25日開講(22 13:39:14)
- 公安部擬放寬殘疾人申請駕照身體條件(22 10:18:43)
- “雛鷹展翅”助學資金接受申請(22 08: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