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你無法回避的痛
2009-07-16 14:08 來源: 深圳關愛網 【字號:大 中 小】
大家知道,汽題,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沒有情感維護的系統,情感困惑找不到傾訴、排解的渠道,怎么會不出問題?這就是我國精神障礙嚴重、自殺率趨高的重要原因。
現在我們處于物本位的時代,全社車需要保養,各地都有汽車維修點;人的情感呢,也需要維護,能去哪里呢?西方有教堂,每星期做禮拜,一家人去,祈禱、懺悔、唱歌、交談……或者找心理醫生。中國人會去拜菩薩,祈求股票翻番、全家平安,但沒有情感交流。中國也有心理咨詢,但中國人不習慣找心理咨詢師。中國人有苦悶,愿意找知心朋友傾訴,但今天這個社會,談項目、談合作很熱門,找人談痛苦,恥于開口,也不合時宜。這就成了一個大問會關心物,以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缺乏對人,尤其是對人的情感關懷。生活貧困,社會有救助系統,精神痛苦卻沒有人關心。有人餓死,社會不能容忍。有人自殺,人們卻漠不關心。
社會如此,單位、企業也不關心人的情感。單位、企業是物質交換的場所,我來打工拿報酬,你就嚴加考核,干好了多拿,干不好就扣,要么就滾蛋。所謂業績論英雄,時興績效文化,不管過程只管結果,就是一條:物換物。人與人之間輕則算計、傾軋、拆臺,重則欺騙、坑人、敲詐……
那么家庭呢?家庭需要經濟作支撐,柴米油鹽、孩子上學、老婆打扮、買車買房,情感往往被忽略,不重視、不懂得與孩子溝通。當孩子網戀了、早戀了,離哪一樣不要錢?所以,男人往往把掙錢放在第一位,而忘了妻子的情感需要。
有位婦女給我來信:“我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有一個英俊瀟灑的老公,有車有房……大家都羨慕說我有福氣,可我活得并不快樂。因為工作需要,他常常不在我身邊,我擔心外面物欲橫流的世界會將他改變,我很不安,為他不接電話或長時間不回來而失眠,也為他幾天不打電話而傷心難過……他說是為了多掙錢,讓我和孩子過上好日子,聽完后想想他一個人孤單在外,我不禁淚流滿面……他把錢給了我便認為把幸福給了我,孰不知我更在乎的是病中的一聲問候,更在乎的是他的牽掛,那是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的。”
今天許多家庭都碰到這種情況,有錢了、富裕了,老公見不著了,所謂金錢奪走了我的老公。那么,對待孩子呢?分、分、分,放在第一位,只要學習好、考得好,什么都好說。孩子的思想、家出走了,就束手無策。中國父母對孩子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然而中國的孩子90%以上對父母不滿。美國、日本孩子最崇拜的三人中必有一個是父母,而中國孩子最崇拜的十二人都是歌星、明星、運動員,父母排到十三名以后。為什么這樣?父母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的生活過了頭,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孩子最需要的情感關愛與溝通,父母卻沒有。對待老人呢?有一群所謂“啃老”族,向父母要這要那,上學、結婚、買房、生子……什么都要父母包。給父母打電話、寫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錢。有的父母為了了解孩子的情況,寫好問卷,身體、吃飯、學習……讓孩子打勾。今天能夠贍養父母,照顧老人生活的是中國最孝的人了。但沒有時間與老人說話,更不給老人說話的機會,老人的情感被忽視。孔子批評說,只是喂養父母,對父母不敬,這與養犬馬有什么區別呢?
編輯: 關愛網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