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彪:讓孩子有一個多彩人生
“以前在武漢,我是大學里的老師;來深圳以后,我也在高中擔任過管理工作;到退休的時候,我是東湖中學(初中)的校長。有人跟我開玩笑說,你怎么越教越退步啊?我說,我是越教越有意義!”已經退休的彭彪目前受聘于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但是比起“彭總”這樣的稱謂,他更喜歡公司里的年輕人尊敬地稱他“彭老師”。
那是彭彪——2007年度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無法割舍的一份情結。
已經離開學校教育崗位的彭彪,現在仍跟過去的學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很多孩子已經習慣了將自己的成長軌跡與他分享。有的家長更是半開玩笑地說:“我的孩子只聽你的,有什么事情不愿跟我們說,卻一定要去征求你的意見。”這句話,彭彪將它看作是對自己教育事業的最高褒獎。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關鍵時期
從大學老師到初中校長,彭彪的職業生涯軌跡看似是一道“下滑”的曲線,但是在他的心里,這是一個“金不換”的過程。
“剛開始,我也經歷過轉型的痛苦,因為畢竟每個年齡段的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大學生的思想基本成熟了,但是初中的孩子們卻正處于一個心理的轉型期。這個敏感的時期,其實很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說起孩子的教育工作,彭彪有著深刻的思考。
彭彪見到太多叛逆期的孩子,他們跟老師和家長之間隔著一道隱形的墻,拒絕交流和溝通,卻在一個人的摸索中慢慢偏離了人生的正常軌道。目睹這一切,彭彪深感自己責任重大。
老師對于孩子的人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彭彪沉吟了片刻,說起了在他的腦海里一直不能忘記的一個女孩。“那時我們東湖中學還要進行入學考試,有個女孩在數學考試中有一道題沒有做出來。本來,一道題沒做出來也沒什么,可是這個女孩害怕不能被錄取,所以事后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足足有四五千字。她說,她為了這道題請教了很多人,又從這道題舉一反三出了很多解題方法,還有了很多的思想感悟。我被這封信深深打動了,決定給這樣好學向上的女孩一個機會。”當時,彭彪并不知道這個叫做張悉妮的女孩,因為幼年時候的疾病失去了聽力,因而一直沒能學會說話。
知道一切后,彭彪本有很充分的理由將這個女孩拒之門外,畢竟她更適合去特殊學校接受特殊教育。但是,面對苦苦懇求的父母和眼里閃著倔強光芒的張悉妮,彭彪輕輕地點了頭。然后,他看到自己播下的這顆種子,開出了意想不到的奇葩——張悉妮在東湖中學不僅漸漸學會了說話,還成了小有名氣的校園作家。后來,她發表了300多萬字的文章,寫出了六七本小說。
“她學會說話后,我特地讓她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進行了演講。她的演講詞寫得十分動人,很多人聽了都流下了眼淚……”時至今日,彭彪依然會問自己:“當時如果對這女孩關上了大門,那會怎么樣?”這無疑是個殘酷的假設。經歷這件事后,彭彪愈發覺得: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人生轉角給他一個機會,可能就會改寫孩子的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一份天賦才能
彭彪做了一輩子教育工作,“關心下一代”成了他的職業本能。但是,跟大多數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教育工作者不同,彭彪在深圳的教育戰線上一直是個“另類”——在校園里組織各種業余社團,向學生們教授木版畫,甚至將京劇、皮影戲這些傳統的藝術引入了校園。“我一直倡導學生的素質教育,絕不愿意看到我的學生是高分低能兒。”彭彪的教育理念一度讓學生家長們很不理解——這不是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嗎?但是,“學習絕不是顧此失彼的事情,其實一方面的素質提高了,對于學業反而是個無形的促進”。
在東湖中學的歷史上,李萊茵是個不能被忽略的名字。這個小姑娘憑借出色的英語表達能力,在初一時就在全國“希望之星英語大賽”里奪冠。很多已經被保送外語學院的高三學生,甚至有過國外求學經歷的小留學生都成了她的手下敗將。此后,她先后在全國大大小小英語比賽里獲獎無數,還翻譯了很多英文書籍,現在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被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撫摸著李萊茵送給他的書,彭彪很是感慨。“李萊茵剛入校的時候,跟普通學生沒什么兩樣,一點兒也不起眼。但是我們發現她英文很好,就給她創造了很多鍛煉機會,比如在學校的大會上讓她擔任英語主持人。只要一有英語比賽,我們就鼓勵她去參賽。發現孩子的特長,并鼓勵他們朝著自己喜歡并擅長的方向發展,這才是老師應該做的。”在彭彪心里,每個孩子都有一份與眾不同的特長,“都說我們老師是園丁,但我們不能胡亂修剪,那些小樹上不起眼的枝丫或許才是它開花結果的生長方向”。
每個孩子都有一種向上需要
比起成績出眾的學生,彭彪的目光其實更關注那些成績并不好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自尊,都渴望被肯定,我們大人千萬不能以成績論成敗,那樣很可能會抹殺一個孩子的個性。”
在東湖中學,有23個學生社團,這就像是23個小小的舞臺,給了孩子們各展所長的機會。東湖中學京劇社團表演的節目,在亞洲的兒童藝術節上獲得過金獎,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劇團里擔綱“男一號”的卻是個學習成績很糟糕的差等生。“這個男孩子很高大帥氣,但成績不好。他在學校里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京劇社團。”彭彪清晰地記得,當劇團挑選男一號的時候,有四五個學生競爭,這個男孩開始并不是老師的首選。但是就在選人的第二天,他卻跑來央求老師給他再一次試試的機會。看過他的這次表演,老師驚訝地發現,他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了,表演得十分出色。于是老師臨時拍板——就是他了!事后,老師才知道,為了得到這個角色,男孩子回家后苦練了一晚……就是心底那一份被肯定被關注的渴望,讓這個男孩拿出了從未有過的執著。而事實證明,“他在舞臺上收獲了自信,學習成績也上去了。”
(更多“五老故事”見深圳新聞網之關愛網“托起朝陽——深圳關心下一代工作聚焦”。)
編輯:王丹丹
相關新聞
- 茫茫人海中尋找生命的火種(11 14:39:09)
- 丈夫癱瘓在床8年希望添一個4升電飯鍋(11 14:38:19)
- 4歲女兒顱骨畸形想要臺電視看天氣預報(11 14:37:40)
- 小陳康囊腫切除想用童車載孩子出去玩(11 14:36:41)
- 覃柳菊身患白血病樂觀求生(11 1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