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晃權:情系后代 甘為人梯
今年國慶節前,曾晃權再次向寶安區關工委遞交了辭職信,希望能告老回家。可是,上至關工委領導下至基層工作人員都極力挽留:“哪怕您坐下來出個點子,那經驗也是我們搞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寶貴財富!”盛情難卻,為了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曾晃權繼續奉獻光和熱。
干勁十足
曾晃權在寶安土生土長。2000年正式退休后,最早組織并參與了寶安區關心下一代協會(今寶安區關工委前身)的工作。回想起近10年來的關心下一代工作,曾晃權告訴記者:“很有意義!”
2000年,寶安區關心下一代工作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盡管面臨諸多困難,老同志們積極探索,大家懷著創業的激情,一步一步地前進。首先,是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理論上講,大家都覺得關心下一代工作很重要。但實際上,這項工作在關工委成立之初沒有專職人員,缺少經費,連工作用車都要靠見縫插針去借。老同志們一邊堅持工作,一邊奔走呼吁,得到了寶安區黨委政府的回應,一件件予以解決。”曾老回顧說,“特別是100萬元專項經費的到位,人員編制落實,給了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強有力的支持。”
最近兩年,寶安區委組織部領導更是掛點區關工委,只要有時間就出席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會議和調研活動。這給了老同志們莫大的鼓勵,工作更有勁了、底氣更足了。
無私奉獻
多年前因為突患腦梗塞,曾晃權的語言功能受到很大影響,一度無法說話。但這并沒有阻止他對下一代成長的關心,以及對如何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思索。
曾晃權對人事組織工作經驗豐富。他積極倡議,寶安區關心下一代工作應該有一個堅實的架子。在他的主要參與下,寶安區先后組建了從區到街道(鎮)的關工委;安排一些做過街道領導的退休老同志,擔任街道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領導職務,提高了執行力;在各居委會建立了“關工之家”,夯實了關心下一代的組織基礎;此外,每個街道還設置了專職的關心下一代聯絡員,加強活動任務的上傳下達和經驗的總結交流。
與此同時,區關工委積極發揮輻射作用,發動學生會、少先隊、義工聯等共同參與,爭取教育、共青團、婦聯、司法等系統的支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參與,人人關心下一代,人人動手獻關愛的良好氛圍。
寶安區關工委成立以來,在曾晃權等老同志的積極參與下,全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關心下一代工作,打造了特色品牌,受到社會各界、家長和兒童、青少年的熱情歡迎,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比如,在學生假期的160天里開展各項愛國主義和傳統精神教育活動的“160工程”;一年一個教育主題的“民族精神代代傳”活動;到社區和戒毒所為失足青年上課,挽救他們的靈魂等等。曾晃權說:“老同志們情系后代,甘為人梯,面向未來,無私奉獻。這既是關工精神,也是我們所有老同志的心愿。”
更多期待
在寶安區關工委,還有不少老同志,像曾晃權這樣,從最初的“關心下一代協會”一直堅持工作到如今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回顧過去,曾晃權說:“多年來,區關工委多次受到全國關工委的贊譽和市、區表彰,老同志們沒有愧對黨和人民的托付。”
展望未來,曾晃權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開展,有了更多的期待。他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活力。通過調查研究,科學規劃,寶安區關工委建立了領導班子定期調研、學習的主委制度;抓好聯絡基層組織的聯系制度,及時掌握基層動態,積極創新,樹立品牌。比如正在全區推廣的“160工程”、“關工之家”就是從新安街道、石巖街道塘頭社區的經驗基礎上起步的。不過,關心下一代工作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完善。比如加強宣傳力度,積極發動老同志。寶安區現有3000人左右的“五老”隊伍,這個隊伍還可以進一步壯大。
編輯:王丹丹
相關新聞
- 茫茫人海中尋找生命的火種(11 14:39:09)
- 丈夫癱瘓在床8年希望添一個4升電飯鍋(11 14:38:19)
- 4歲女兒顱骨畸形想要臺電視看天氣預報(11 14:37:40)
- 小陳康囊腫切除想用童車載孩子出去玩(11 14:36:41)
- 覃柳菊身患白血病樂觀求生(11 1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