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處傳遞一座城市的關愛
“當我走在大山深處,面對熟悉我的孩子們,我感到深圳原來也很小,因為我就可以是深圳,因為我傳遞的是一座城市的關愛,因為我表達的是一座城市的感恩!盡管寸草之心難報三春之暉,可我想每一行愛的足跡向著山野的延伸,就意味著一座城市在點點滴滴地報答一片遠山的恩情!”
在昨天的第八屆深圳關愛行動啟動儀式上,孫影飽含深情地講述了她四年多來走過的心路歷程。深圳商報記者 范國瑞 攝
昨天上午,市民中心禮堂——第八屆深圳關愛行動啟動儀式現場。本報最早發現、連續報道的愛心人物典型——深圳“愛心大使”、2010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全國百名優秀志愿者”孫影第一個登臺,真情講述“愛”的故事,和與會者分享愛的真諦。
四年多前,孫影報名參加了深圳第二批募師支教行動,赴貴州支教。從此,四年來她的心都留在了那些崇山峻嶺,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九次獨行。她以近乎苦行僧的虔誠,風雨無阻地跋涉在那些偏遠的山村,她為的是那些有書讀的孩子,不再在沒有錢翻修的40年危房校舍里上課;她為的是,那些沒書讀的孩子,終有一天洗盡滿臉的塵土與淚痕,背著嶄新的書包走進校門。
在昨天的啟動儀式上,孫影飽含深情地講述了她四年多來走過的心路歷程。她說,成為一名支教志愿者,是自己從小的心愿。在貴州的大山里,孩子們長年累月吃的是玉米飯,他們不知道肯德基、麥當勞,從小到大都沒有喝過牛奶,也沒用過自動鉛筆,更不知道電腦和游戲機。因為沒有手表,孩子們的上學時間就是天亮,天亮了,就是該上學的時候了。有很多學生,家離學校很遠,每天都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雨天的時候,沒有書包的孩子們就會用塑料布把書包好再來上學。孩子們就是這樣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想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孫影說,四年多的時間里,在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下,她支教的四所學校都建成了希望小學,還有兩所希望小學正在建設中。近400名學生得到了資助,近5000名學生穿上了嶄新的校服。2010年初,貴州最干旱的季節,深圳人第一時間送來了愛心水;同年8月,白血病學生朱榮富經過近一年的治療和骨髓移植,已經痊愈,期間共收到捐款近45萬元。這四年多里,因為深圳,學校里第一次有了升旗儀式,大山深處第一次響起《國歌》的聲音。孫影說,她剛到貴州時,曾問孩子們除了貴州還知道哪里,孩子們回答:北京。因為他們的父輩教會他們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現在,孩子們又記住了一個遙遠而又溫暖的名字——深圳。
孫影的真情講述,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贏得全場陣陣掌聲。
聆聽完孫影“愛的講述”后,主持人王梅當場向她拋出了一個無數深圳熱心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孫影,您已經在貴州大山深處堅守了四年之久。我想知道,您是否還要回到那里去?在濟困助學方面您今后有什么設想?”
孫影回答說,她還會回到那片貧困而充滿希望的大山深處,因為那里有著她太多的牽掛。在支教助學的同時,她還將參與深圳市關愛辦籌建支教網的工作,通過網絡這一現代化平臺,使受助者和施助者實現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對接,同時吸納更多的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參與進來。“當這一平臺搭建起來后,將會有更多的支教志愿者從深圳出發,從全國其他發達地區出發,走向西部,走向最需要他們的貧困地區。”
孫影是深圳“募師支教”行動涌現的優秀志愿者代表。而誕生于深圳這片熱土并日益壯大的“募師支教”行動,又是歷屆關愛行動中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成為深圳的愛心名片。在孫影等志愿者的感召下,迄今為止,募師支教行動已先后有九批共400多名志愿者從深圳出發,分赴全國11個省、自治區的150多所鄉村學校支教。這體現了一種愛的接力、責任的傳承。在昨天的啟動儀式上,兩位土生土長的“深圳新生代”——剛剛從四川阿壩紅原支教歸來的第九批“募師支教”志愿者吳宗壑、梁彥邦,也登臺講述了他們支教的感悟。
吳宗壑說,他正是在看到孫影的事跡后,才下定決心去支教的。在海拔3600米的紅原藏區支教,是一次圓夢之旅、感恩之旅。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學期,卻是他人生的一段最珍貴的歷練,是一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梁彥邦說,雖然短短半年的支教已經結束了,但是以后他依然會時刻關注貧困地區的孩子。希望大家以后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偏遠山區的教育,不僅僅是關注,更要盡自己所能去行動,切實改善當地落后的教育現狀。
編輯:鄭創彬
相關新聞
- 等了8年,母子相見滿臉淚(19 10:28:34)
- 1292項關愛活動創歷年之最(13 08:55:06)
- 在大山深處傳遞一座城市的關愛(13 08:40:35)
- 讓關愛成為一種習慣(12 09:47:26)
- 千余項活動溫暖你我他(29 14: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