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深圳 回眸2011都市
第十一批“募師支教”志愿者揮手告別深圳,踏上愛心之旅。
題 記
在滾滾紅塵中奔波勞碌,當我們漸漸感到疲乏麻木的時候,發現一些故事已經悄悄地在記憶中留下痕跡;當我們驀然回首,翻閱著自己的心靈,這些故事總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東西,激活我們的熱情。
殘疾同學
我是你的雙腿
新聞回放
4月22日,本報都市新聞版突出刊發了通訊《我是你在學校的“雙腿”》,獨家報道了深圳市坪山中學初三(5)班學生羅新雄3年如一日堅持背殘疾女同學曾翠茹上課的感人事跡,引起廣泛關注。這位愛心少年榮膺第八屆深圳關愛行動“最具愛心人物”稱號,并成為深圳大運會火炬手、關愛行動愛心大使。
深圳商報記者 李 紅
實習記者 肖曉峰
她,身高不足一米五,體重60多斤,患有先天性骨椎胸,為天生肢體一級殘疾。
他,身高一米七十多,性格內向,和女生說話還會臉紅,卻非常善良,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他和她沒有血緣關系,他和她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卻像哥哥一樣背著她上課,一背就是三年。三年來,深圳市坪山中學初三(5)班學生羅新雄,用他單薄的雙肩擔起了生命的重量,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殘疾女同學曾翠茹——我是你在學校的“雙腿”。
如今,羅新雄和殘疾同學曾翠茹都已升讀高中。盡管他們不在同一所學校了,但愛心的感動仍在延續,愛心的接力也在延續。
羅新雄成愛心大使
本報連續報道《我是你在學校的“雙腿”》刊發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7歲的羅新雄以其愛心善舉,感動了深圳,他榮膺第八屆深圳關愛行動“最具愛心人物”稱號。12月15日,在第九屆深圳關愛行動形象大使、愛心大使及公益合作伙伴聘請儀式上,羅新雄被聘請為第九屆深圳關愛行動愛心大使。這是他獲評第八屆關愛行動“最具愛心人物”后,社會給予他的又一份褒獎。
加入義工聯熱心公益
今年9月,羅新雄考入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成為一名高中學生。這位樸實的少年依然保持一份淳樸,他學習刻苦努力,今年期中考試他的成績名列前茅。在緊張忙碌的學業之余,他還申請加入了學校的義工聯,“希望當一名義工,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雖然羅新雄和曾翠茹現在不在一個學校了,但他們有時會通過網絡討論學習問題。在曾翠茹條數不多的新浪微博上,字里行間能感覺到羅新雄和曾翠茹當初所在的坪山中學初三5班濃濃的同窗情誼,讓人感動非常。
愛心接力在延續
今年9月,17歲的曾翠茹如愿考入坪山高級中學。她所在的坪山高級中學高一19班接過羅新雄的“愛心接力棒”,全班學生用愛心傳承愛心,照顧、幫助、關愛曾翠茹。愛心接力,在快樂中延續。
學校專門為曾翠茹開辟了綠色通道,還設立了無障礙通道,方便輪椅通行。
今年10月,坪山高級中學成立了“天使護航團”,老師、學生、心理咨詢師、校醫齊參與,開啟“生命護航”德育系列活動。坪山高級中學校長廖翠華表示,學校要大力倡導“助人者最樂、行善者最美”,將愛心接力傳遞下去。
募師支教
啟動紅色之旅
新聞回放
今年9月8日,“募師支教”第十一次吹響出征的號角,啟動紅色之旅。85名青春飛揚、激情滿懷的大學生志愿者從深圳出發,分赴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縣、江西井岡山、廣西百色、四川阿壩紅原、貴州赤水、湖南隆回、廣東湛江等地近30所鄉村學校,開始一段播撒知識和愛心的支教生活。
深圳商報記者 李 紅
沿著前行者的足跡,第十一批“募師支教”志愿者走進7個省、自治區,通過“募師支教”這個平臺,在大山深處傳播知識,播撒愛心,點亮山區孩子的希望之燈。
登上帕米爾高原
應當地政府和深圳援疆指揮部之邀,此次“募師支教”主辦方特地挑選了13名志愿者,派往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縣支教,參與深圳援疆工作。
塔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自然條件十分艱苦。支教志愿者大多來自南方,他們克服困難適應當地干燥的氣候和高原反應,上火、流鼻血、掉頭發、失眠,幾乎人人都經歷過。三個多月過去了,年輕的志愿者們克服高原反應,戰勝各種困難條件,教書育人,播撒愛心,成為當地各族干部群眾非常歡迎、孩子們十分喜愛的“冰山上的來客”。
與赴新疆支教隊一樣,第十一批“募師支教”赴江西井岡山、廣西百色、四川紅原、貴州赤水、廣東湛江等地的志愿者們用知識和愛心,用執著與付出,也在大山深處書寫著“不一樣”的青春。
榮膺公益慈善殊榮
7月15日,在第六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深圳“募師支教”行動獲得了中國公益慈善領域的最高榮譽。
有專家分析指出,全國共有23個項目被評為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慈善項目,無論是項目的創新性,還是項目運作的可持續性,或者是項目資助的對象及社會影響的廣泛性,深圳“募師支教”行動在20多個獲獎項目中都屬“出類拔萃”、“獨樹一幟”。
成為感動中國候選人
12月7日,深圳“募師支教”行動以歷年最大規模吹響了第十二次“集結號”:從即日起,招募200名大學生志愿者赴全國八個省區的鄉村學校支教。
這時,從北京又傳來喜訊:深圳“募師支教”志愿者團隊成為2011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與此同時,“募師支教”招募200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消息,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短短幾天里,已有100余人報名參加此次支教活動。“募師支教”成為許多深圳人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成為許多年輕大學生的新追求。
近六年來,通過“募師支教”這個傳播知識與愛心的平臺,548名大學生志愿者先后走進山區,在全國12個省、自治區的180多所鄉村學校書寫了“不一樣”的青春。“募師支教”的愛心接力仍在延續,愛心的火種實現了制度化、規模化的“完美接棒”。
扶起老人
兩少年獲重獎
新聞回放
今年1月1日上午,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周天成和羅煒看到78歲老人黃玉珍跌倒在路邊,趕緊將老人扶起來,并送往醫院,檢查治療后,扶著老人走了半個多小時將其送到家里,并電話通知老人的女兒后,留了張“明天記得帶大媽去復查”的紙條,然后離開。事后,深圳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特別給予兩位同學每人獎勵1萬元。
深圳商報記者 黃 順
老人跌倒,少年將她扶起來,本來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助人為樂的事情,深圳市卻把它提高到“見義勇為”的角度,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這件“小事”,引起了諸多議論。
老人跌倒無人攙扶
2010年12月15日,也就是上面這件事發生前的半個月,深圳市福田區益田村,78歲的市委組織部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區里跌倒,保安員和路人圍成一圈,但無一上前攙扶。20多分鐘后,兒子發現老人已經沒有了呼吸。
除了這件發生在深圳的很典型的“不敢扶”事件外,全國其他省市還發生過多起類似事件。曾幾何時,我們身邊涌現過那么多“活雷鋒”,他們助人為樂,不求報答,不圖揚名,令我們深深感動。而現在,怎么會出現那么多“不敢扶”,我們要么“冷眼旁觀、不敢行善”;要么斟酌再三,為防誣陷。中國人的道德到底怎么了?
救助者被指肇事者
所有問題的矛頭,還要指向2006年在南京發生的“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一公交站臺等車時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時看到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老太不停地說謝謝。但后來大家一起將老太送到醫院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彭宇案作出了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即45000多元。判決書中還稱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而可以“自行離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
鼓樓法院的判決書讓人心寒。這件事的悲劇性在于,它直接導致民眾對法律的不信任。大家干脆連好事都不做了,就怕被“倒打一耙”。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深圳兩名高三學生能作出主動攙扶跌倒老人的舉動,才有了更加不同的意義和影響。
樂于助人理應重獎
深圳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進一步將該舉動定性為見義勇為,并給兩位少年每人送上1萬元的獎勵金。頒獎當天,基金會理事長張振方說:“現在,救人有風險,社會風氣并不好,而兩個孩子沒有猶豫,出手相救,我們就應重獎。”
第二天,民眾的反應基本都表示了“贊同”,認為見義勇為基金會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是為不良的社會風氣“撥亂反正”。有網友說,獎勵或不獎勵,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關鍵的是,要更加完善的法律,而不是道德和物質表揚。
無語體師
書寫身后傳奇
新聞回放
12月17日,62歲的司徒秀萍和87歲的黎彩嫻同樣因病離世,她們將自己的軀體奉獻給了深圳市紅十字遺體捐獻接收中心,引領醫學生們學習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寶貴知識。截至12月19日,深圳今年選擇像司徒秀萍一樣身后擔當“無語體師”的遺體捐獻者一共有18位。他們中年齡最大的94歲,最小的只有10個月。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鄭思 通訊員 林瑜
面對生命的消逝,“無語體師”沖破思想的束縛,無償捐獻遺體,只求在生命消失后還能夠為社會作貢獻。他們的親人強忍失去至親的離別之痛,幫助至親完成捐獻,將大愛留在人間。
那些可愛的孩子
9月10日,還不到一周歲的劉博晨因為突發腦疝去世,他的父母和姥爺一起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捐獻出他的角膜和遺體,使他成為了深圳年齡最小的遺體捐獻者。“孩子突然離世讓我們無法接受,但我們希望醫學界能夠通過對他的遺體進行研究,讓更多的孩子避免發生這樣的悲劇。”
翻開今年遺體捐獻者的資料,10個月、4歲、4歲半、7歲、8歲……在18位遺體捐獻者中就有6位年紀在12歲以下的兒童,占了三分之一。
記者采訪中曾遇到這樣的一位父親,他的兒子身患白血病后因誤診為關節炎,耽擱了2年寶貴的治療時機。他在簽署《器官捐獻志愿書》時說:“希望醫學院的學生們能夠好好研究兒童白血病的發病機理和病癥,不要再讓別的孩子被耽擱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在為那些可愛的孩子感動之余,更加尊敬那些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無私的決定,才有可能讓千千萬萬的孩子免受同樣的病痛折磨。
那些可敬的老人
11月8日是記者節,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新聞工作者的董啟敏因肺癌晚期離開了人世。遵照她的遺愿,子女們為她完成了遺體捐獻,以這樣特別的方式讓她度過了人生中最后一個“記者節”。
由于中國的傳統觀念,大部分老人都有入土為安的思想。但在深圳,敢于突破傳統,甚至說服子女接受自己捐獻遺體的老人卻不少見。
今年第二例遺體捐獻者94歲的德國籍華人陳敬宇,第14例的新中國第一代舞美大師程蕓平,第16例董啟敏、第17例司徒秀萍都、第18例黎彩嫻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歷練,也用自己的身軀注釋著奉獻者最后的定義。
那些感恩的話
自2009年,深大醫學院與市紅十字會一起重新啟動遺體捐獻接收工作以來,已經有44位市民成為了醫學生們的“無語體師”。
為了感激這些“無語體師”的貢獻,從今年開始,深大醫學院每學期的解剖課開課和結課儀式,都是對“無語體師”的感恩教育,邀請遺體捐獻者家屬來為學生們講課,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深大醫學院計劃在南山區西麗大學城的新校址規劃興建一座“無語體師”紀念園,讓人們可以憑吊這些無私的奉獻者。市紅十字會表示,將與深大醫學院一起為捐獻者家屬頒發水晶紀念牌。
大運U站
感動四海賓朋
新聞回放
今年4月13日,大運會首個城市U站在中信城市廣場亮相。大運會期間,遍布全市的818個志愿者服務U站成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全市25萬名城市志愿者在這818個U站里為市民和中外來賓提供了最熱誠的服務。全市818個U站遍布在賽場、口岸、酒店、社區等公共場所附近,一個個橘黃色的“U”站不僅是志愿者之家,還是友誼之家,和諧之家,成為深圳的四海賓朋難忘的親切回憶。
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大運期間,遍布在全市的818個U站成了深圳的一扇便民服務的窗口。大運會期間,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深圳,U站志愿者們熱情細致的服務給中外賓朋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U站成為深圳之窗
818個橘黃色U站都是由廢舊集裝箱再循環利用建造的。U站采用木屑壓縮板材料,站頂安裝太陽能設備,不僅能有效利用光熱,而且還成本較低,環保節能。
大運會期間,U站能夠提供信息、文化、應急、語言翻譯等多方面的服務。U站的貼心服務,向中外賓客展現了深圳的文明風貌。一個個橘黃色的“U”站不僅是志愿者之家,還是友誼之家,和諧之家。
大運會期間,僅世界之窗U站一天的訪問量就達400人次。一位92歲的香港老爺爺在世界之窗迷了路,世界之窗U站義工把老人送上了回港的路。一位不懂英語的韓國友人,來到世界之窗U站詢問去某家具超市的路線。志愿者很快幫他叫了一輛出租車,并告訴他大概的費用。這名韓國友人臨走時向志愿者豎起了大拇指。
58個U站重新上崗
10月17日,大運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志愿者U站再次上崗,全市58個崗亭式U站重新開放,繼續服務市民。
后大運時代,58個保留下來的城市U站繼續為市民提供咨詢、應急救護、政策宣傳等服務。團市委與相關單位簽署協議,U站采用“1+3”運作模式,即每個U站都對接一個街道團工委、一個各地駐深團組織和一個非公企業團組織。
這些保留的城市U站試運行期至今年12月31日。U站志愿者服務時統一穿深圳義工紅馬甲,為市民和來賓提供信息服務、文明服務、體驗服務和主題服務。
新模式“U”遍全城
新城市廣場U站能提供很多個性化服務,比如每周四都有義工教市民跳國標舞和大運U操,每周末都有精彩紛呈的志愿“U”服務活動,涵蓋了創業交流、燈謎競猜、健康保健咨詢等生活娛樂的多個方面。新城市廣場U站的發展新模式將向全市58個城市U站進行推廣U站服務將“U”遍全城。
12月初,人們在龍崗發現了一種升級版的U站:原來開放式的U站設計變成可開閉并帶鎖,在顯要位置詳細標明了服務項目,并添置了平板電視、留言板、時鐘、電話、文具盒等設施,令人耳目一新。
公安英烈
工作崗位犧牲
新聞回放
在今年大運安保的高壓態勢下,每一位深圳民警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市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民警至少有六七位。
當我們享受著萬家燈火的祥和、寧靜與幸福時,這座城市不會忘記,這樣一些英雄的名字,他們雖然只是倒在平凡崗位上的基層民警,但他們為守護一方平安而付出的點點滴滴,人民不會忘記。
深圳商報記者 黃順
今年對于深圳來說,不平常,因為是“大運年”。眾所周知,一場國際性體育賽事,除去賽事本身,安保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隨之帶來的就是緊張、緊迫感。回頭看看今年去世的民警,他們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往往是奮斗在大運安保的崗位上。
連續工作鞠躬盡瘁
1月3日,羅湖清水河派出所民警施應章連續工作10天后回家,逝世,享年46歲。2010年12月24日開始,施應章連續加班。當時正值圣誕、元旦維穩;“平安鵬城11”年終沖刺行動開始;即將進入“大運年”的關鍵節點,施應章作為清水河派出所巡警隊帶班巡邏督導民警,整整十天幾乎沒有休息。2011年1月3日凌晨零時許結束加班,回家。10時30分,妻子突然接到丈夫電話,電話里施應章語氣急促,稱自己不舒服。120急救人員趕到后,立即展開搶救,但已無力回天。
2月16日,龍崗平湖派出所副所長李罡處理一起群體性事件時現場暈倒,不治身亡,享年39歲。
5月6日,大運會安保工作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當天上午,公明派出所民警艾慧明與兩名同事前往廣西鹿寨縣執行追逃抓捕的公務。5月8日,母親節。早上返回深圳途中遇到暴雨,車行至桂吳高速陽朔地界六塘路口時,因雨天路滑車輛發生側翻,艾慧明不幸翻車身亡,享年29歲。
5月26日,龍崗盛平派出所所長李峰在他的辦公室去世,享年49歲。
6月12日下午5時30分左右,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白石廈龍王廟橫運工業區一電子廠發生火災。消防中隊班長劉明成強忍高溫、濃煙、毒氣的煎熬,冒著隨時可能發生爆炸的危險,始終堅持沖在最前沿。由于在火場內部停留時間較長,其吸入過量有毒濃煙暈倒,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犧牲,享年23歲。
這還不是最完整的統計。
來年清明祭祀英雄
可以說,這些逝去的民警,都是累倒在崗位上的。仔細算算,今年初春節前的“年終沖刺”;接著大運安保沖刺,最后100天理論上全市所有民警24小時值守崗位;大運會結束進入“后大運安保”時代,在借調警力撤走的情況下要確保警情不反彈;隨后“平安鵬城12”行動開始。年復一年,民警幾乎每個時刻都有專項行動或者任務,尤其是基層民警,腦子里那根弦沒有一刻不是繃緊的。
每年清明節前,深圳警方都會舉行莊嚴而隆重的英烈祭祀活動。明年清明,“公安英烈墻”上會出現施應章、李罡、艾慧明、李峰等的名字。深圳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
編輯:anging
相關新聞
- 第六屆社區鄰里節啟幕 187個社區參加創歷史(07 16:39:20)
- 25項重點關愛活動等待你的愛(27 08:25:09)
- 傳承關愛延綿大愛薪火(27 08:21:00)
- 關愛行動中涌現出大批品牌項目(26 13:48:21)
- 愛心除夕宴 800戶特困家庭吃上年夜飯(26 13: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