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的面子VS孩子的身體
????寒冬里孩子穿涼鞋睡涼席,當地政府不反思自身,卻為了面子而叫停社會捐助,真是價值錯位。
????近日,“最冷寒冬”里廣西山區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發各方關注。不少愛心人士捐資捐物,豈料此前聲稱沒物資來源的當地政府部門,卻拒絕設立物資接收賬戶,并叫停愛心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帽子。(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當地政府的“閉門謝絕”姿態,冷卻了善心,更制造出人為的“寒冷氣象”。拒設物資接收賬戶,要求記者停止“救助呼吁”,盡顯對愛心資源的排斥。叫停捐助,是將孩子冷暖跟“社會救助”隔離,剝奪其境遇改善的機會。
????涉事部門拒絕社會捐助,究其緣由,只是不想戴上“災區”帽子。
????一頂“災區”帽子的分量,竟重過孩子的冷暖悲歡,這讓人心生悲涼。也許在某些治理者看來,被貼上“災區”標簽,是形象污點,有損顏面。可再怎么說,價值序列不該被顛倒——孩子的權益保障,遠比政績考量重要。
????實質上,“災區”是否丟面子,尚待商榷,得視災禍的肇因等而定;但明明是災區,卻諱疾忌醫,那才是自毀公信,折損面子。五六歲的孩子,一年四季,只能穿簡陋至極的涼鞋,說是“災民”,又有何不妥?
????在孩子的艱澀境遇面前,政府的救濟職責無可旁貸。就算真如當地政府辯解的,缺少物資來源,仍有責任缺失的成分。不及時反思,卻急于為社會捐助“設障”,何嘗不是“二次瀆職”?它加劇了孩子們的不幸,也將涉事部門置于“倫理虧空”的惡名下。
????從政府角色看,它不應隔斷愛心的傳遞渠道。民眾捐助的對象,是飽嘗饑寒的孩子,相關部門只是善款周轉的過渡方。政府無權為孩子定奪,“拒絕受助”的表態,實為越俎代庖。
????為了面子,不顧孩子權益的里子,只因政績天平的失衡。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地方熱衷爭奪“貧困縣”頭銜。盡管一個是避諱,一個是爭逐,指向的卻都是功利與茍且,價值選擇也被現實利益主宰。背棄救濟責任,還給愛心輸送添堵,截斷慈善轉接的路徑,是民生讓路于政績的體現,也是價值權衡的錯位——要知道,孩子體面過活,才是最大的面子。佘宗明(媒體人)
編輯:李桂瑜
相關新聞
- 孕婦學校公益健康大課堂(28 17:06:26)
- 南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公益活動微體驗(03 16:25:22)
- 公益活動預告(31 10:51:35)
- 公益活動預告(06 18:55:06)
- 市慈善會公布三大救災方向(30 1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