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深圳市學生愛心捐助活動
- · 青年公益實習實踐計劃
- · 中國留學生愛心助學計劃
- · “尋找愛的足跡,講述愛的故事”—大型征文.繪畫及詩文朗誦.演講大賽
- · 環衛工人關愛工程
- · 深圳“社區鄰里節”
- · 園丁關愛工程
- · 佳兆業白衣天使關愛工程
- · 交警關愛工程
- · 咱爸咱媽逛深圳
- · “共享陽光.愛心大穿越”
- · “為特困家庭送年夜飯”活動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關愛大篷車
- · 深圳關愛熱線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深圳市創意公益文化發展中心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 · 深圳關愛俱樂部
- · 深圳關愛指數
- · 明善公益網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愛心小書桌
- · “媽媽食堂”愛心助學活動
情系雅安 記者深入震中體驗村民災后生活
昨天清晨,地震第三天,余震不斷,救援物資也被困在路上,可是生活要繼續,蘆山縣古城坪村駱育錦和大嫂在田壩里搭起的臨時灶臺上做米糊。
深圳商報特派記者 陳美壽
發自蘆山縣龍門鄉
“不管咋樣,生活還要繼續。”望著從搭在田地里的簡易灶臺上裊裊升起的炊煙,駱良杰22日一大早有感而發。
這是蘆山縣龍門鄉古城村古城坪村民小組的震后第二天。灶臺前,駱良杰的媳婦駱育錦和妯娌王萬桃、張冬梅等人正在準備早餐——一大鍋玉米面湯。駱良杰開玩笑說:“這是我們自做的八寶粥。”
而在村口,駱朝國已帶領二十幾個村民在疏通村口的道路。地震把村民家的圍墻震塌,磚塊把路堵得很不好走。“必須把道路疏通,才方便大家進出,也方便前來救援的車輛進來。”駱朝國如此說。
61歲的駱朝國剛從龍門縣衛生院退休,這位老人眼下成了村民自救的領頭人。老人說:“我們需要救助,但首要的是自救,明天大家就要集合在一起,把村口堵上了的路疏通,讓救援的車進得來。我們不能等靠要。”
?

昨天上午,余震突發。蘆山縣古城村古城坪村民小組,雅安武警把受傷的村民送往救護所。
1
打工村民第一時間回村救援
“記者同志,請你們到我們村里去看一下,我們村里受損的情況是最嚴重的。”21日下午5時多,正在震中龍門鄉鄉政府采訪的本報特派記者,在馬路上遇見了古城坪村民小組的村民駱育錦等人。
從國道318上去,步行大概20余分鐘,到達了古城村古城坪小組。一進村口,就看到了一棵數十米高的紅軍樹挺立,這里是紅四方面軍三十軍軍部的舊址。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這個舊址被修復保護起來,成為了一個革命教育基地。
偌大的村子里到處是斷壁殘垣,除了兩三幢純木質結構的老房子外,村里的房屋都受到嚴重損壞無法入住。舊式的磚瓦房更是墻體斷裂倒塌,瓦礫遍地。村民們正在自家的廢墟中收拾,把倒下的磚塊、木梁搬開,掏出一些生活必需品。
村民們告訴記者,雖然2008年這里也是重災區,但那次的受損情況遠沒有這次嚴重。“家里剛修的水泥房子花了一二十萬,現在一震啥子都沒有了。”望著到處墻體開裂的新房,村民駱朝全眼里欲哭無淚。
駱育錦家的現狀同樣不堪入目,地震把她家的鍋臺震倒,正在做飯的鍋也被砸爛。在她大嫂王萬桃家,受損的情況同樣嚴重。“現在都沒得法子了,我們幾兄弟家只好湊在一起過了。”駱育錦的老公駱良杰說。駱良杰特意向記者表示,2003年到2005年,他曾在寶安公明的立訊電子廠打工兩年。
在鄉壩子的田里,駱家幾兄弟搭了兩個大帳篷,一大家子幾十口人擠住在一起。“現在最怕下雨,帳篷上面沒有蓋油紙,會漏水。而且鄉壩里的泥土一濕大家就不好住了。”地震發生時,兩夫婦都在成都打工,駱育錦搭乘公司提供的車輛第一時間趕回家里參加救援。
古城坪村村民們的情況幾乎一樣,大家都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搭起了簡易帳篷,一家老小擠住在一起。做飯就在地上用石頭壘起一個簡單的灶臺,生火做飯。
?
21日晚上,深圳商報記者深入重災區蘆山縣古城村,和災民同吃同住同聊天,共同度過了一個余震不斷的晚上。
2
湊在一起吃起“公共食堂”
“好在我們人都沒事,只有我大女兒當時還在睡覺,被埋在廢墟里,是我們自己把她從里面拉出來的。不過還好,她只是手臂上被磚頭砸了一下,并不嚴重。”21日晚7時,邀請本報記者入住自家帳篷的駱良杰如此說。
駱良杰的大女兒駱九宏今年15歲,正在龍門晨陽希望學校讀初三。“本來5月份就要參加中考,現在估計考不成了。”駱良杰有點擔心。
古城坪村一共有180多戶近700人,房子大都倒了,但死傷還算萬幸。駱良杰說,“地震發生后,村里一共死了兩個人,一個不到兩歲的小男孩被砸死了,當時奶奶還抱著,好慘哦。還有一個是到村里來走親戚的男人,大概30多歲。”據了解,村里受傷的有七八個村民。
吃得怎么樣?記者打開他們的鍋蓋,里面還有一點晚飯吃剩下的粥,里面放了一點青菜和幾塊臘肉。 “我們現在一大家子吃的是‘公共食堂’,各自把家里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湊在一起,共同開伙。”駱良杰不忘開點小玩笑:“這是我們自做的八寶粥。”
見記者還沒有吃飯,駱良杰拿來方便面給我們泡上。自從21日清早在雅安吃了一碗面條之后,記者終于又吃上了一碗熱的東西。
其實,駱良杰們的存食并不寬裕。“我們已經沒有余糧了,家里的谷倉被倒塌的磚瓦壓爛了,落進了很多的沙子磚塊,而且現在還沒法去搶運出來。”駱良杰說,他打算這一兩天去把谷子掏出來曬干,以保證接下來的生活。
?
昨天上午,蘆山縣古城村古城坪村民小組村民駱良勇從倒塌的廢墟里把煮飯的大鍋扒拉了出來。
3
村民夜晚商討自救
天色將晚,駱良杰和家人點上了蠟燭。跳動的燭光一下子溫暖了整個帳篷。村子四周山色如黛,田里的油菜即將成熟,結著豐碩的油菜籽。幾個更小的孩子們在帳篷里打鬧,熱鬧異常。
見帳篷里有人在說話,駱良杰的堂叔駱朝國也特意過來了。駱朝國今年61歲,剛從龍門鄉衛生院退休,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
“我們需要救助,但首要的是我們自己積極自救。我們不能等靠要,現在地震剛剛發生不久,如果都想靠政府救助,政府哪里考慮得過來?”剛剛坐下,駱朝國就表明態度,引得侄子駱良杰不停地點頭。駱良杰立即表示,明天就去縣里看看能不能買到油粘布,把帳篷蓋好以避雨。而且還要爭取到廢墟里把糧食搶出來,準備接下來的日子。
見記者在場,駱朝國向記者講起了古城坪村的歷史。原來,古城坪村的來歷源于漢朝,當時一位名叫駱軍的縣令來到這里,準備在這里建縣衙。但后來由于這里的土質不適合才作罷,而古城這個地名卻留下了。
“紅軍長征時,這里曾是紅四方面軍的軍部所在地,所以你們剛進村時看到有紅軍樹,還有軍部的舊址,是一個革命教育基地。”說起古城坪村的歷史,駱朝國頭頭是道。
作為一個醫生,駱朝國還特意交代駱良杰,帳篷周邊的水溝一定保持水流暢通,喝的水一定要燒開,以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駱朝國說,蘆山曾是全國有名的血吸蟲病高發區,他就是這方面防治技術人員。
21日晚上10時多,孩子們已陸續入睡,駱良杰熱情地把幾個沙發拼在一起讓記者躺著睡,他自己卻坐在沙發上入睡。
?
昨天上午,蘆山縣龍門鄉古城村月光山村民小組的駱大孝在自家屋子的廢墟上用篩子篩谷子,他的妻子則在倒塌的廢墟里一點一點的往外掏谷子。
4
山區小村漸有生氣
22日早上6點多鐘,天已大亮。帳篷里的人陸續起來,坐在帳篷外梳洗。駱良杰的媽媽雖然已經73歲,起床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梳頭。她仔細地把頭發編成發辮,并戴上了一頂灰色的帽子。受傷的駱九宏也給兩個妹妹梳頭,然后用手機MP3播放音樂。
駱育錦和妯娌們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早餐,仍然是一大鍋玉米面湯。炊煙四處升起,村子里頓時有了不少的生氣。
我們再次到村子里查看。地震把村民家的圍墻震塌,磚塊把路堵得很不好走。村口的廢墟上,不知是誰插上了一面國旗。飄揚的國旗下,村民王春元正在吃一碗方便面。他笑著問記者,“你們吃了沒有,要不我讓屋頭給你們弄點吃的?”讓我們感動不已。
村民王福平正在垮塌的廚房廢墟里找尋,里面還埋有不少的臘肉。王福平的妻子李瑩告訴記者,她還在綿陽市人民醫院實習的大女兒王瓊,目前正在蘆山醫院參加救災工作。“到蘆山兩天了,她只是21日晚上才抽空回家來住了一晚。我們讓她放心在那里工作,不要擔心家里的事。”
在紅軍軍部舊址,張大林一家人搬回了自家老屋。這里已經成為旅游點,但由于地震把他們的新房子震塌,而這棟老房子是木質結構依然完好,他們這兩天就又搬進去住了。雖然才上午10點多鐘,張大林熱情地把剛煮好的飯端出來給記者吃。一碗土豆燉白菜,一碗菜湯,還有一碗自制的臘肉,這是記者從深圳出發以來吃上的第一頓干飯。
5
救援部隊進村運走重傷員
22日上午9時許,武警雅安市支隊教導隊的副支隊長王磊正帶領150多人的武警隊伍來到古城坪村小組救援。他告訴記者,這兩天已經多次來到這里,最開始是生命搜救,這次是來幫村民清理廢墟、搶運糧食。
在王福平家,王磊告誡他一定要先用柱子把房子的二樓支撐起來之后,才能到樓上去搬糧食,“一定要注意安全”。王磊告訴記者,由于余震仍然不斷,為確保安全,他正在想辦法如何幫村民們把放在這些危房里的糧食搬出來,讓災民們盡量有糧食度日。
就在救援過程中,戰士們發現村民駱良榮的妻子季中秀在地震中受傷,卻已兩天還未得到救治。隨隊的醫生立即將季中秀從家里抬出來,現場給她進行初步診斷。醫生判斷,她應該是肋骨骨折,應立即送往醫療點進行進一步的治療。醫生現場為她進行包扎,并用擔架把她抬到車上轉送到治療點。記者看到,她的腰部和腿上都有大面積淤青,腿上還貼著創可貼。
駱良榮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妻子正在廚房做飯,地震后被埋在廢墟里。把她拖出來之后,她只是說腰部很痛,但一直沒太在意,也沒辦法把她送到醫院。
“你為啥子不早說嘛!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向大家溝通的嘛,讓村里的小伙子抬也要把她抬到醫院去。”正在現場的退休醫生駱朝國禁不住埋怨起駱良榮來。“在災難面前,我們大家必須要團結一心,才能共渡難關。”
離開古城坪村時,駱良杰特意將我們送到318國道上,并叫來摩托車把我們送到縣城。遠遠回望,駱朝國老人正領著二十幾個村民疏通村口的道路。
本版攝影:深圳商報記者 薛云麾
編輯:鄧越萌
相關新聞
- 面對數十萬元化療費用缺口家人一籌莫展,同事及陌生人捐款5萬多元(13 15:59:07)
- 他獻血上百次救人 人們關愛患病的他(02 10:57:38)
- 用拓荒牛精神 開展青工公益(17 15:30:34)
- 記龍華新區公共文明促進會觀瀾分會會長李曉寶(10 15:22:18)
- 他為貧困地區捐建6所小學(09 14: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