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亚洲d_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_深爱激情综合

導航列表

文化產業存在危險的“硬件化”甚至“地產化”傾向

2013-06-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隨著國家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文化產業正經歷著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階段。日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文化企業報告2013》,對我國文化產業當前的基本格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剖析。

  近日,報告主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國當前的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存在著低水平同質化競爭與硬件化地產化兩大方面的問題。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只有平臺沒有內容,文化產業中內容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在許多地方,一說到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圈地

  中國青年報: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正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

  陳少峰: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經進入戰略發展階段,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任務。按照一般統計口徑計算,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大概在5萬億元左右,產值約占GDP的3.2%。照現在的速度發展下去,2015年前后,文化產業產值將占到整個GDP規模的5%左右。

  中國青年報:文化產業在高速發展下存在哪些問題?

  陳少峰: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目前我們的文化產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問題,什么火了大家就一擁而上,大多數時候水平很低,只是簡單地模仿抄襲。比如前幾年社會上流行做動漫,就出現了一大批動漫公司,卻很少有人能做出像美國的《功夫熊貓》那樣的產品。大多數公司看著很忙活,其實都只停留在翻拍經典歷史故事,或模仿日本動漫的水平上。

  其次,我們的文化產業目前存在著極為危險的硬件化,甚至是地產化的傾向。在全國許多地方,一說到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圈地,搞文化產業園或創意孵化基地。但所謂發展文化產業經常只是一個幌子,實際上就是在用便宜的價格圈地蓋樓。比如,現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發展文化旅游,但最終項目中與文化有關的就只有幾個雕塑,剩下的地要么蓋豪華酒店,要么建高爾夫球場,與真正的文化產業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青年報: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中,企業肯定賺不了錢,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企業前赴后繼?

  陳少峰:一方面是因為,許多做文化產業的人壓根兒就不懂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比如,很多人以為只要電視劇拍出來了都能賺錢,所以有一大批投資者往里面砸錢。然而實際上,我國每年產出的電視劇中,最終能在電視臺播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題材雷同、拍攝水平低劣的電視劇連和觀眾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另一方面,現在許多文化企業根本就不是以市場為導向,而是以政策為導向。我把這種企業叫做“吃政策的企業”,這在當前的動漫行業特別明顯。這幾年,許多地方都把動漫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突破口,一些地方政府紛紛給予動漫企業政策補貼或獎勵,有時只要企業搞出一個動漫產品,政府不管質量如何都會給補貼。這種情況下,就催生了很多帶有投機性質的企業,這些企業不會考慮市場競爭力問題,就想東拼西湊趕緊做出一個東西,拿政府補貼。而這些政府補貼就足以讓這些企業“盈利”了。

  中國青年報:文化產業出現硬件化、地產化傾向,背后的責任在誰?

  陳少峰:沖動型的地方政府和個別企業都有責任。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問題上比較冒進,只知道要發展,卻不了解文化產業是什么、應該怎樣培育,就依賴傳統的“政績工程思維”,以為非要做出一個有形的東西,才能證明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

  比如,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流行建大型的會展中心,動輒要耗資上億元甚至上十億元。按照會展行業的發展規律,應該是先有會展公司,再由會展公司培育出當地的會展產業,最后根據會展產業的體量,配套建設相應規模的會展中心。可是我們一些地方的邏輯完全相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建起來一個規模巨大的會展中心再說,為了填這個會展中心,再去臨時組建會展公司。結果是大量會展中心處于閑置、虧損的狀態,“面子工程”變成巨大包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所謂文化企業投資動機不純,表面上說是要投資某某文化產業園區,實際上就是為了利用政策用便宜價錢拿地。等文化產業園區建起來后,就把房子出租給其他企業或個人來賺取房租,租戶中有的根本和文化產業沒有一點關系。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視文化產業園區這塊牌子,很少去追究園區建成后實際是在做什么,就導致這些投機企業“打著發展文化產業的旗號做地產生意”的伎倆屢屢得逞。

  沒有良好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只會是空中樓閣

  中國青年報:您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重平臺,輕內容”的問題,這怎么解釋?

  陳少峰:在互聯網時代,文化企業特別是互聯網文化企業,比如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網站、公共視頻網站等,所掌控的平臺越來越大,甚至在某些領域形成了壟斷。巨大的平臺需要大量的內容來填滿,在大平臺面前,內容生產者非常弱勢。這種格局下,掌控平臺的人就很容易利用優勢地位獲得更多利益分成,內容生產者只能拿到一些零頭。久而久之,平臺的掌控者越來越強、越來越富有,而內容生產者的收入越來越低,愿意從事內容生產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眾所周知,做文化產業不像養豬可以速成,內容生產者想要出成果,需要長時間的大量積累。人家宮崎駿積累了幾十年,才創作出那幾部經典作品,如果我們國家未來的“宮崎駿”們都因為收入太低、生活所迫紛紛轉行,那中國就永遠出不了舉世矚目的經典作品。

  在文化產業中,內容是最核心的競爭力。中國的文化產業想要走出去,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力,就必須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否則,就算我們的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再怎么迅速發展,我們也只有接受別人文化與價值觀輸出的份兒,很難通過拿出有文化競爭力的作品去影響別人。

  中國青年報:在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陳少峰:政府首先應該做好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文化事業發展是文化產業繁榮的前提,沒有良好的文化事業做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只會是空中樓閣。比如一個地方想要發展戲劇產業,前提是這個地方要有足夠多的老百姓喜歡看戲,市場夠大。而想要培育老百姓對戲曲的興趣,地方政府就應該大力發展與戲曲相關的公共文化事業,多建一些公益性的小劇場,多舉辦群眾性的戲曲活動。

  其次,政府應該做好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引導者。一方面,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時不能過于冒進,要根據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來審慎、合理地選擇適合本地的文化產業路徑,不能用發展制造業的邏輯來發展文化產業,更不能把文化產業當成政績工程來做。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打破“重平臺,輕內容”的不良趨勢。這不但需要政府打破個別機構對文化傳播平臺的壟斷,讓多個平臺相互競爭起來,更需要政府對內容生產者采取更精細、更有效的扶持方式。比如,政府在補貼文化企業時,應該多采取一部分事后補貼或獎勵的方式,根據產品的質量與影響力來決定補貼的力度,讓帶著投機目的的個別企業很難鉆政策的空子。

  中國青年報:除了政府扶持,文化企業特別是內容生產者,是不是也應該想辦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陳少峰:的確如此。我們的文化內容生產者需要不斷提高創作的寬度與廣度。拿影視劇編劇來說,國外影視劇劇本的題材非常豐富,各行各業都能出精彩的故事。可是在我們國家,流行的一直就是那兩樣——家庭倫理與武俠玄幻題材。其實對于影視劇劇本創作來說,寫作只是一個工具,關鍵還在于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這就要編劇創作者的知識面不能太窄,最好有充分的社會生活經歷和人生歷練。

  與此同時,我們的內容生產者也應該開闊視野,做好內容但不能只做內容。在內容生產之外,內容生產者應該把產業鏈做起來,形成多環節收益的局面。(記者向楠)

編輯:梁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