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深圳市學生愛心捐助活動
- · 青年公益實習實踐計劃
- · 中國留學生愛心助學計劃
- · “尋找愛的足跡,講述愛的故事”—大型征文.繪畫及詩文朗誦.演講大賽
- · 環衛工人關愛工程
- · 深圳“社區鄰里節”
- · 園丁關愛工程
- · 佳兆業白衣天使關愛工程
- · 交警關愛工程
- · 咱爸咱媽逛深圳
- · “共享陽光.愛心大穿越”
- · “為特困家庭送年夜飯”活動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關愛大篷車
- · 深圳關愛熱線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深圳市創意公益文化發展中心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 · 深圳關愛俱樂部
- · 深圳關愛指數
- · 明善公益網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愛心小書桌
- · “媽媽食堂”愛心助學活動
又到暑假,孩子應該去興趣班嗎?
現在上興趣班成了很普遍的學前教育形式,調查顯示,只有12%的家長明確表示不會讓孩子上興趣班,88%的家長表示有計劃、孩子正在上或者讓孩子上過。父母的經濟狀況處于社會中等水平的,給孩子報的課外興趣班最多,因為他們最怕落后于人。
孩子上興趣班貴在堅持。(劉鋼/圖)
父母不能太焦慮
小男孩陶陶學會了一種和父母對抗的方式——拒絕去上興趣班,他的媽媽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在這個問題上跟他糾纏一番,興趣班甚至變成了陶陶要挾的手段,去上課被附帶各種要求——買一件什么玩具,要求去公園玩等。像多數父母一樣,他的媽媽給他選擇了外語類、藝術類和體育類的興趣班,陶陶要上的興趣班有3個——跆拳道、少兒英語和美術。
雖然明確表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心態的家長是少數,但調查顯示,還是有57.9%的家長有“學了總是比不學好”的想法,這其實是一種“不能輸”的焦慮。
這些其實源于父母的脆弱和不自信,因為自己比不過別人,有自卑心理,更容易焦慮和在意孩子不如別人的時候會自卑、被淘汰、被忽略,這類父母就容易跟風。
兒童心理老師齊常才發現,經濟壓力偏大的家庭,給孩子報的班會更多,通常父母的經濟狀況處于社會中等水平的,給孩子報的課外興趣班明顯比富裕家庭和偏低收入家庭多,因為這類父母最怕落后于人。
你是“沒時間”父母嗎?
上興趣班成為一種普遍行為,原因之一是有大量的“沒時間”父母。因為沒時間,就花錢把孩子送到各種教育機構去上興趣班,把教育責任都交給別人。
但教育機構和孩子父母的責任承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它們至少要保證孩子在學習期間是安全的,所以不敢放開,承擔不了太多責任。因為這些壓力,只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不要出什么意外就好。
學前教育的核心仍然在于家長的用心和精力,興趣班只是在教育中起到一些輔助作用。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早早地在這個問題上想清楚:到底是犧牲自己的其他時間,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在關注孩子的特點上,還是花錢買輕松,把孩子送出去給別人教。表面上看來只是上不上興趣班的問題,根源上卻是不同教育理念的問題。家長應該首先明確觀念再做出取舍。
孩子未必真感興趣
即使孩子表現出了上興趣班的積極性,家長也需要搞清楚孩子為什么愿意去上興趣班:是喜歡去興趣班上課學知識,還是更喜歡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后者的可能性要比前者大得多。
孩子最初愿意學什么,心理機制也在起作用,他們會更趨向于父母的喜好——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會去做父母喜歡的事情。但是學了比較長時間或者興趣班的數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孩子逐漸感到自由度受到限制,這時就會有壓力感。壓力感無法紓解時,再遇到一些事情,就會形成反抗行為,出現上文陶陶和媽媽之間的僵持。因此,覺得“是孩子感興趣才讓他去學的”時,父母需要問自己的是,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過自己類似的喜好,有沒有無意間左右過孩子的選擇。
方式不當會適得其反
幼教工作者發現教育方法遠比上興趣班本身重要:帶幼兒園的孩子玩畫畫游戲,給孩子一個虛構的主題。結果一些接受過美術培訓的孩子畫不出來,沒有接受過培訓的孩子反而能畫出來。這是因為美術興趣班的老師沒教過怎么畫——基于刻板模仿、追求“畫得像”的美術培訓實際上扼殺了孩子自由想象的能力。
很多父母送孩子上美術興趣班的初衷是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但如果興趣班的教育方式只重視模仿能力,忽視每個孩子的內心表達,起到的就會是這樣的副作用。注重內心的表達,尊重孩子的創作和發展方向的興趣班才是比較值得贊賞的興趣班。
如果一定要為孩子報興趣班,可以先帶孩子多接觸外界,聽兒童音樂會、看美術展覽、參加體育項目,借此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而且,在選擇培訓機構之前要試聽課程,了解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選擇以游戲方式為主的教學,等這些準備工作都齊全了,再讓孩子自己選擇要不要上興趣班和上什么興趣班。
重要的是學會承擔和堅持
興趣班上一兩個就足夠了,而且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學了什么和學得怎么樣,而是是否能建立“選擇了就要承擔”和養成堅持做一件事情的行為習慣。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上不上和上哪個。但一旦選擇了,就要督促和鼓勵他堅持下去。
根據孩子的身體特征,通常在6歲之前身體的運動機能要打開,做到手、腦和身體的協調。長期堅持一兩個興趣的作用比前后學十個八個興趣班要明顯得多。當孩子承受不了這么多興趣班給他造成的壓力時,家長最終只能同意他放棄。次數多了,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輕易放棄。可能孩子樂意去上的興趣班未必是發自內心喜歡的,但是借此學會堅持的態度和自己做的選擇必須自己承擔的理念更加重要。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玩
6歲前的孩子需要足夠的時間自由地玩。“玩”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發展自控力和培養性格耐力的過程。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感的控制、壓力的承載都是通過玩學會的,而不是通過手把手地教會的。一套樂高玩具,孩子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都需要時間和耐力去承擔這個過程中的枯燥乏味,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興趣班其實是一種自由度更小的玩,所以恰當的自由度非常關鍵,如果興趣班對孩子的限制太多,就不適合再去上。(何丹丹)
德國孩子的家務事清單
在德國,父母都很重視孩子勞動觀念的培養,家務是第一步。大多數家庭都會為孩子列一張家務事清單。筆者去一個德國家庭做客,就見到了兩個勤快的孩子,他們每天都要做規定內的家務事。
2歲至3歲孩子:
幫助鋪床、把玩具和兒童讀物從地上撿起來、飯前把紙餐巾放到桌上、幫助準備寵物飼料、把襪子套在手上撣灰塵、幫媽媽拿掃帚、幫家長把衣服掛上衣架、澆花。
3歲至4歲孩子:
擦灰塵、喂寵物、到門口取報紙、睡前幫助媽媽鋪床、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籃子里、從超市買菜回來幫助家長把菜拎進家、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4歲至5歲孩子:
擦桌子椅子、獨自鋪床、吃完飯后把臟碗拿到水池邊、媽媽做飯時在旁邊幫忙、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澆花。
5歲至6歲孩子:
照顧寵物、拖地板或者用吸塵機吸地毯、倒垃圾、疊衣服并把衣服放進衣柜、秋天時幫助父母掃落葉、整理房間、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把洗干凈的餐具放回櫥柜。
在每個家務清單后面,還有簡單的對父母的要求,比如要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參與家務活動;孩子做家務時要陪在孩子身邊,與他們一起分享勞動成果;當孩子完成一件家務時,發放小紅花表示獎勵等。
讓孩子們承擔那么多的家務,會影響學習嗎?對此,這位德國家長說:“不會。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上幼兒園,為期三年。三年中他們要做的事有: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坐有軌電車,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等。三年過后,當孩子具備了初步的生存能力后,才會接觸書本知識。”
筆者不禁在心里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基礎教育啊。(據《中小學教育》)
孩子與狗安全相處的幾條法則
根據數據,每年有超過450萬美國人被狗咬,其中60%是15歲以下的孩子。最易受攻擊的是5至9歲的男孩,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年齡段的男孩特別不善于解讀狗的身體語言。其實,只要提高警惕,掌握幾個簡單的原則,把這些原則教給孩子們,你就能確保孩子安全。
1、當你的孩子能說話、能聽懂你的話的時候,就該教他/她見到陌生的狗時的第一個原則——如果狗的主人不在旁邊,一定要躲開。如果狗被拴在商店外面,“不管它多可愛,多么潔白,多么毛茸茸”,一定不要停下來逗弄。
2、如果狗開始做出攻擊性的動作,或者你的孩子不知為何感到害怕,那你可以教他/她一個簡單的原則:“變成樹。”換句話說,就是站著一動不動,向別處看。
3、告訴你的孩子永遠不要打擾正在吃東西或者嚼骨頭、玩具或棍子的狗。
4、不要接近帶著小狗的母狗。
5、不要去撫摸柵欄后面或者車里的狗(因為那只狗可能認為保衛汽車是它的職責)。
6、不要爬進狗窩里(那是它的私人空間)。
7、不要去撫摸正在工作的狗,比如正在幫助失明或者傷殘人士的狗。
8、不要弄醒正在睡覺的狗。
(作者Hope Reeves 翻譯:王艷)
編輯:梁碩芳
相關新聞
- 《愛的訊號》七夕全國首發 萬里趙奕歡分享愛情正能量(19 11:29:23)
- 少年科普行暑假首站出發 走進萬科中心和明思克航母世界(27 10:21:39)
- 真心無悔援疆路,實干援疆他最美(23 18:17:30)
- 濟世無遐邇 德高有遠親(20 10:53:33)
- 暑假去河源看“羊咩咩”其樂無窮(16 15: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