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亚洲d_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_深爱激情综合

導航列表

家訪是情感的溝通 也包含著愛的傳遞

2013-07-24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號:  

劉麗華 深圳特區報記者

馮景華 深圳實驗學校初中部主任、高級教師

李小松 深圳竹園小學校長、高級教師

王鑒 深圳教科院副研究員

黃戴清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

郭虹 家長、市民代表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傳剛 王若琳

  本期話題

  近日,本報陸續推出了“聚焦深圳家訪現象”系列調查報道,引發全城教育界和家長的關注和熱議。對現在的很多學生和家長而言,家訪是一個有些陌生的名詞了,因為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傳統的家訪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校訊通、短信、電話、QQ等現代通訊工具的便利與普及,令其成為學校、老師與家長聯系的首選,傳統上門式的家訪則日漸式微。

  通過這些現代通訊手段,一天數條信息,能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現。可這樣真的就夠了嗎?也有不歡迎老師家訪的學生家長,他們是怎么想的?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家訪的真正價值在哪里?這些是本期市民論壇所要關注的。

  家訪包含愛的傳遞也包含著責任

  劉麗華:有一個網友說,他上學的時候,每一次家訪之后,都會被爸爸打一頓,老師每次家訪都是來告狀的。也有網友跟帖呼應,說他剛從農村到縣城讀書那會兒,備受欺負與歧視,忍無可忍把人給打了,老師去他家告狀的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快。我想問一下李校長,你們學校是學生有事了才去家訪嗎?家訪的內容和形式是怎樣的呢?

  李小松: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不是有事了才去找家長,我們的家訪是常態,不是運動式的,這一點要明確。我們不是有問題才去找家長,如果有問題找家長,那我是反對的。家訪就是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在家里的表現,把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反饋給家長。

  劉麗華:很多家長也認為,老師來家訪,肯定是因為學生在學校里惹上什么事了,他會想,是不是孩子又怎么樣了?

  李小松:有時候去家訪時,學生有些緊張,家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會在心里自忖,怎么校長都來了?可能闖禍了。我去家訪時經常會表揚學生,有些家長說這個小孩沒有優點,我說你這個小孩不錯,有優點,有進步。

  劉麗華:要讓家長知道老師不是去告狀的。馮女士,深圳實驗學校對家訪已經堅守了很多年,剛才您一眼就認出20年前家訪過的學生,家訪時讓不讓孩子待在現場?

  馮景華:家訪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學校里發現不到的另一面。家訪之前我們會備課,比如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和綜合成績狀況等等。家訪進行時,我們要求三方坐在一起,如果缺一方我們都會改時間。很多年以前,家訪就意味著告狀,發展到后來有鼓勵、報喜,現在,我們理解的家訪包含了愛的傳遞的成分,也含著一種責任感,在愛的傳遞中,孩子是不能缺位的,孩子要坐在那里感受爸爸媽媽和老師對他的愛。

  我們的家訪也是育人方法的傳遞,我們把這家好的方法傳遞到下一家,甚至會傳遞到下一個年級,或者兩年后的學生都會傳遞到。

  劉麗華:現在的教育理念家訪的內容也變了,不是告狀了。

  馮景華:更多的是育人方法的交流。

  李小松:每一次家訪前,教師都要做好功課。家訪的目的就是藉由交流和溝通,形成一種合力,達成家長、小孩、老師的三方共贏。

  劉麗華:看來現在的家訪理念和內容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以學生為中心了。

  傳統家訪非電子家訪所能替代

  劉麗華:我在節目之前問郭虹女士老師家訪多不多?她說挺多,挺難得的。

  郭虹:我的小孩今年8歲半,開學讀三年級。我覺得還是挺幸運的,從幼兒園到現在,每一個學期都有老師來家訪。

  劉麗華:現在通訊手段這么發達,老師和家長之間要傳遞信息已經很方便,那么,傳統的家訪是可以被替代的嗎?

  王鑒:隨著時代發展,傳統家訪形式逐漸被現代通訊工具所取代,老師可以方便及時地與家長溝通有關信息。由此可以說,現在對家訪概念的理解從外延上說擴大了,認為與家長不同形式溝通就是在代替家訪的功能。但是由于傳統意義的家訪有其特有的價值與作用,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總體上,我認為,多種溝通可以有,傳統家訪不可無。

  家訪是多贏的。首先是有利于孩子和家庭,教師只要是關注有意義的家訪,就會對孩子和家庭教育氛圍有正面影響。另外家訪也有利于教師的成長。教師要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要了解這一個學生和其家庭的狀況。教師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了解了,在學校與學生溝通時也會有針對性。

  郭虹:雖然科技比較發達,可以通過手機、QQ等通訊工具交流,我們也會有班級群,老師有什么問題也會留言給我們,孩子有什么問題也會進行交流。但人與人之間少不了面對面的溝通,而且坐在一起才有親近的感覺。不知道其他家長有什么樣的感覺,我們知道老師要來家訪會很高興,我孩子也挺高興。

  劉麗華:您認為是不可替代的?

  郭虹:對,我挺贊成老師家訪的。

  劉麗華:家訪就是家庭的訪問者,不應該成為家長的教育者。

  黃戴清:老師、學生、家長同坐一室,這種家訪模式是現代通訊設備不能替代的,而且我覺得這種面對面的方式讓家長、學生和老師的感情更加融洽,是那些冷冰冰的短信、微博和校訊通不可替代的,我比較贊同家訪。

  王鑒:對于孩子成長來說,家庭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長在實施。學校老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在家庭教育中要發揮指導作用。其中傳統意義的家訪是家庭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說家訪行之有效,是因為家訪的過程不是說教和教導,而是平等地交流、聊家常,其中有信息的交流、家庭情況的了解,也有情感的溝通。另外,家訪是有針對性的溝通,體現了學校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家長對這一點特別看重。

  家訪是師生互相充電的過程

  劉麗華:家訪有沒有納入到對老師的評價和考核中?

  李小松:因為這個事情剛剛開始探索,還沒有進行考核,我們準備下學期進一步規范。

  黃戴清:不能給老師硬性的家訪指標,不要當成任務,老師因為完成任務去家訪,就會沖淡家訪的效果。

  王鑒:其實這種家訪形式對老師本身也有好處,老師家訪的時候對整個家庭教育方式有新的理解。

  馮景華:是的,我有一個同事,他有一次去家訪,認為學生家長的育人方法特別好,覺得比自己的要好,他就有所感慨并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所以,老師家訪也是學習的過程,不是單向傳遞而是多向傳遞,老師也在受益,對其也是一種有著正能量的充電。

  黃戴清:家訪過程中發現有比較好的育人方法,可以把家長請到家長會上一起來交流討論。

  馮景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大面積家訪不是光家長、學生受益,我們老師也在跟家庭、學生共同成長。家訪好像是浪費了時間,但是對于老師來說,成功的家訪對他在校內的教育實際上是事半功倍。我真的還是感謝愿意走出校門,走向家庭的老師們,畢竟現在的社會,功利化的東西很多,如果老師用做家訪的時間來做家教,他可以賺很多錢的。

  王鑒:家訪也是好經驗的互相學習。

  馮景華:我們每次去家長都說,孩子,老師給你充電來了。我就會說,孩子,其實老師也有疲倦的時候,你們也是我們的充電器。

  網友帖摘

  做學生時,老師沒家訪過,如今做家長,孩子的幼兒園老師來家訪過一次。過去,一般都是犯錯誤多的孩子,除了叫家長就是老師家訪。如今,通訊很發達,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渠道也多,再加上大家對隱私的重視,上門家訪,已經很少了。

  ——網友“愉悅心情”

  家訪,是聯絡教師與家長的最及時的方式。當然家訪從最初的登門入室到如今的網絡電訊等手段訪問,更新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坦誠。而且家訪可以一定限度防止學生兩頭欺瞞的情況發生,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很大好處的。

  ——網友“菏澤崔新志”

  家訪特指老師上門家訪的話,沒有必須見面溝通的事兒,還是不要了。如今通訊如此發達,電話或者網上溝通都行。上學期老師例行來家訪,為此我們都提前幾天又是收拾衛生,又是做準備的,累得夠嗆。老師來了待五分鐘就走了。形式主義,害人不淺。

  ——網友“悅動情深”

  老師家訪是加強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也是責任心的體現,感謝老師們辛勤的付出。

  ——網友“匆匆的莎”

  通過家訪,確實增進了老師、家長、學生間情感,老師和家長像朋友一樣商量教育孩子的對策。記得我初中的老師袁老師,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全班家訪,他一個一個村子跑過來,中考前每天跑一個村子,人人都知道他是個關心學生的老師。四年級時我的眼睛里不小心揉進了谷子,視力模糊了,老師到我家叫我爸帶我去上海看眼睛,我至今記憶深刻。他從小學到初中教了6年,一路上批評了我好多次,但我現在心里把他當父親一樣看待。家訪的感情聯絡是電話所不能替代的。

  ——網友“珠珠串門”

  論壇傳真

  論壇開始之前的插曲令在場的記者動容。當馮景華老師進入演播室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如今在深圳新聞網工作的一個學生——20年前的1993年,馮老師去這個學生家里做過家訪。歲月改變了很多東西,但這份師生情卻并未因橫亙的廿載光陰而變得輕淡,相反卻愈發綿長。對于那次家訪,師生二人都沒有忘記,在他們對家訪細節的愉快回憶和講述中,旁觀的記者一臉感動,思考著家訪的獨特魅力。

  論壇嘉賓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孩子的性格等尚在養成中,上門家訪這樣傳統的教育方式,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能增進校方與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也有助于讓孩子意識到他是受重視的,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電子家訪傳遞的只是信息,而傳統的上門家訪則還含有感情交流。良好的情感交流與溝通,更有利于教育好孩子。因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更有著情感的培育與人格的養成。

  現場關注

  家訪要尊重家長意愿

  劉麗華:你們有沒有遇到過不歡迎老師來家訪的家長?

  李小松:有,有些家長會說沒有時間,或者說你不要到我家里來,我們到樓下談。后來知道了,因為他家里面條件比較差,擔心被老師看到,擔心會歧視他的孩子,家長比較擔心這一點。還有一種家長家里面很富裕也不太想讓人知道,家庭條件這么好,也比較忌諱。

  王鑒:有的如離異家庭、困難家庭、不愿露富的家庭、工作忙碌的家庭等等,不希望被老師知道或不方便接受家訪。

  劉麗華:如果家長在家訪一事上不太合作,該怎么辦?

  黃戴清:我覺得家長不太合作的話,可以選擇暫時放棄,在這個方面還是以尊重家長的意愿為主,可以改用其他的形式。

  王鑒:尊重家長,按照家長的意愿,看他認為在哪里談、何時談比較合適。

  劉麗華:很多網友說他們覺得家訪特別好,但擔心要是老師很勢利怎么辦?老師會不會到我們家來以后因此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馮景華:我們家訪了這么多年了,家里富麗堂皇的去過,住鐵皮房的也去過。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學生的父母是某小學的勤雜工,在校園里租的房子,住得很簡陋,他班主任就說孩子挺自卑的,不想讓任何老師去家訪。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后,把這個家訪工作接過來了。我記得那一次去是夏天,屋子很局促,沒地方坐,我們就坐在床上,聊得特別好。學生對我說,他家這么破,老師來家訪也不嫌棄,他爸爸媽媽眼里含著淚,說我們是農民工,沒有想到學校領導能專門來家訪。家訪結束之后,孩子覺得特別自信,學習更努力了。我們去家訪不是要發現人家的隱私,家訪是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一環,可以潤物無聲。

  劉麗華:嗯,這是家訪發揮出正能量的一個例子。有網友說,作為深圳人還挺幸運的,他跟在西安、南京等地的大學同學說起來,他們都很羨慕,感覺深圳的教育真是不錯。

  黃戴清:我深有體會,我在上課時會請學生分享他的成長經歷,比如你這一生中對你影響最重要的人是誰等等。有一個學生就說他到深圳之后的班主任對他影響最大,他是從新疆轉學過來的,在新疆是特別淘氣的孩子,幾乎每次家長會都被老師點名批評,爸爸媽媽開家長會從來都抬不起頭,以至于爸爸媽媽要猜拳來決定由誰去參加家長會。來深圳讀書之后,他說班主任特別好,才上學沒幾天就去家訪,到他家里后沒有告狀,而是一個勁兒地說他的優點,并稱很羨慕他們有這么好的兒子,媽媽說從來沒聽過老師表揚他的兒子,家長和老師之間聊了很多,他在一邊聽,特別感動,之后突然就懂事了,開始用心學習,后來考上了深圳大學。他說很感謝老師的這次家訪。

  王鑒:老師跟家長在一起互動、溝通,讓家長更理解學校教育,更理解孩子在學校當中的表現,雙方的教育方式會潛移默化地互動起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家訪也是一種情感的溝通,在溝通中完成潛在的教育,潤物無聲。

  把脈問診

  家訪不能傳遞負能量

  劉麗華:如果老師只是把家訪當做例行任務來完成,那效果就不會好,如果老師不想家訪就不要去,若去家訪,一定要發自內心地去。

  李小松:確實是這樣。作為校長,我常跟老師說,我們去家訪一定要傳遞正能量,不能搞成負能量,負能量是什么呢?就是把學生、家長、老師三方搞得壓力很大,比如家長認為,老師要來家訪,我必須接待好老師,沒得選擇,這也是負能量。家訪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也有可能傳遞出負能量。學校不要給老師太大壓力,比如一學期必須完成多少次家訪等等,要先動起來,慢慢形成常態,絕對不能搞運動式家訪,讓家訪回歸教育的本質。

  劉麗華:怎么讓家訪在深圳更好地推廣開來呢?

  馮景華:不要搞運動式的,家訪一定要發自內心,人格教育潤物細無聲,愛心傳遞也是潤物細無聲,若老師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去家訪,不是給人家添麻煩嗎?家訪不能有功利思想,老師和家長都不要期望一次家訪孩子學習成績明天就有進步等等。

  黃戴清:老師出去家訪要傳遞正能量,要在友好的環境下實行家訪,確保孩子永遠是家訪的中心。

  本版攝影:

編輯:梁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