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深圳市學生愛心捐助活動
- · 青年公益實習實踐計劃
- · 中國留學生愛心助學計劃
- · “尋找愛的足跡,講述愛的故事”—大型征文.繪畫及詩文朗誦.演講大賽
- · 環衛工人關愛工程
- · 深圳“社區鄰里節”
- · 園丁關愛工程
- · 佳兆業白衣天使關愛工程
- · 交警關愛工程
- · 咱爸咱媽逛深圳
- · “共享陽光.愛心大穿越”
- · “為特困家庭送年夜飯”活動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關愛大篷車
- · 深圳關愛熱線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深圳市創意公益文化發展中心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 · 深圳關愛俱樂部
- · 深圳關愛指數
- · 明善公益網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愛心小書桌
- · “媽媽食堂”愛心助學活動
“暖心”公益機構彰顯深圳溫柔底色
愛特樂團的孩子正在上表演課。
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帶市民體驗信息無障礙空間。
海學堂志愿者到四川大涼山喜德縣熱柯依達小學學生家中進行家訪。
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指導員在帶領市民打太極。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深圳晚報訊 (記者 秦瑤) 深圳有數目繁多的公益組織,他們服務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靠自身的公益行動不斷提升整座城市的溫度,讓市民倍感暖心。特別是一些公益機構長期關注自閉癥兒童、貧困失學兒童、視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并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與幫助,彰顯了深圳這座城市的溫柔底色。
第十四屆關愛行動之“十佳公益機構”評選正在進行,繼昨日首次對部分參選機構進行報道后,今日本報將繼續關注這些“有溫度”的公益機構的故事。
1
深圳市愛特樂團:點亮星星孩子音樂之聲
當大賽宣布最終的電子琴合奏金獎花落愛特樂團時,現場很多人都落淚了。這是2016年6月舉辦的第16屆卡西歐少年兒童電子鍵盤大賽。與其他正常的參賽成員不同,愛特樂團的成員是一群大齡自閉癥兒童。
自閉癥患兒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承受著旁人無法探知的內心孤獨。長久以來,全社會關注的大多是低齡自閉癥兒童,一些大齡自閉癥患兒一定程度上被忽視。2013年10月,深圳市愛特樂團成立,它是國內第一家由自閉癥孩子的家長發起,由15歲以上大齡自閉癥孩子組成的樂團。成立以來,愛特樂團一直致力于通過訓練、演出、宣傳和倡導,提高自閉癥人士的自信與能力,改善自閉癥狀況,同時也希望通過演奏讓人們了解自閉癥,從而理解、接納、尊重自閉癥人士,讓自閉癥患者可以融入社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為社會帶去正能量。
據愛特樂團創始人孫莉莉介紹,有些孩子來樂團之前,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來之后就慢慢學會了聆聽、配合與協作,然后用各自不同的旋律合奏出一曲曲和諧、美妙的樂曲。
為了讓更多的自閉癥孩子接受音樂訓練,樂團還開辦了免費的公益音樂培訓班,面向全市自閉癥人士招生。到目前,開辦了兩個鍵盤樂器班;三期聲樂班;一期打擊樂班。上課75課次,培訓748人次。
通過培訓,自閉癥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彈奏和歌唱技巧都有明顯進步。隨著孩子們水平的不斷提高,參加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樂團成立3年多來,孩子們共參加演出50余場,其中“星星音樂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在星星音樂會上,培訓班的孩子都會展示學習成果。不少家長反映,參加培訓班后,孩子性格活潑了許多,慢慢學會了與外界的人和諧共處,也增強了家長對孩子的信心。
2
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讓視障者看見世界大門
互聯網算得上最具有共享精神的技術,然而在其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仍有將近1600萬視障群體因為互聯網產品(網站、app、手機等)沒有實現無障礙,而無法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2005年,中國國內第一家專注于信息無障礙的民間社會公益組織——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成立(下簡稱“無障礙研究會”),其倡導“讓所有人都擁有無障礙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無障礙研究會主要為互聯網產品提供信息無障礙優化服務。通過為互聯網產品提供專業的無障礙咨詢、測試與優化服務,使其可以被視障者、讀寫障礙者、聽障者、老年人等各類障礙用戶順暢使用,同時倡導社會關注殘障群體的需求,實現真正讓視障群體平等自由使用互聯網產品。
無障礙研究會組建了一支由精通IT、精通信息無障礙專業知識、同時屬于障礙群體的信息無障礙專家團隊。他們作為第三方,為互聯網公司,提供專業信息無障礙測試、咨詢、優化服務,以實現信息無障礙在互聯網公司執行層面的可行性。目前,無障礙研究會已為近百個國內主流的互聯網產品提供了專業服務。
無障礙研究會合作發展總監揭華妹告訴記者,中國目前沒有對互聯網產品做無障礙化的硬性要求,因此他們一般都要主動聯系各大互聯網公司,說服其在產品開發中實現無障礙化。“我們希望通過典型產品的信息無障礙優化,來引起業內其他公司與政府事業單位對信息無障礙化的重視。”揭華妹說。
3
深圳市海學堂青少年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為失學兒童實現讀書夢
在有些深圳孩子考慮出國留學的時候,遠在四川、云南和廣西貧困山區的一些兒童正面臨著失學的困境。早在英國留學期間,深圳市海學堂青少年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下簡稱“海學堂”)的創始人張晴明便開始關注貧困地區兒童的失學問題,回國后便成立了海學堂,致力于幫助貧困失學兒童實現讀書夢。
從2009年開始,每年暑假海學堂都會組織志愿者去四川及廣西等地的偏遠山區支教,支教通常持續一個月左右,很多報名參與的人都是海外歸國留學生。在支教期間,老師們不僅給當地學生帶去了豐富的知識,還為一批孩子提供“一對一”的教育資助金,只要孩子愿意讀書,海學堂將一直資助其上完大學。
記者了解到,很多貧困地區的學生迫于種種外界因素干擾,即便接受了資助也沒能堅持上到高中。不過,其中也不乏讓人欣慰之事,一名受資助的四川大涼山學生去年高考考上了當地一所大學,雖然這所大學名氣不大,但海學堂的所有工作人員都為他感到高興。
目前,海學堂支教點已遍布全國近10個省市的貧困山區,舉辦了10次暑期支教,吸納逾1000人次志愿者參與,共計幫助超過1000名失學孩子實現讀書夢想。他們希望聯合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凝聚海外留學生的力量,共同解決貧困地區學校的不同教育需求。
4
深圳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體育指導員手把手教你健康健身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城市,充滿活力熱衷運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為了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深圳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下簡稱“指導員協會”)應運而生。該協會以建立體育公益生態圈為愿景,秉承“奉獻、服務、健康、快樂”的宗旨,自成立以來,全身心投入體育公益事業,不斷自我突破,創新激活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指導員協會主要從活動開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建立體育公益生態圈。協會內部有兩類主要人員,分別是體育義工和體育指導員,其中體育指導員需持證上崗,專業性要強于體育義工。不過,二者都免費為市民提供健身知識指導,帶領市民科學健身。 據了解,目前協會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0125人,體育義工7029人,僅體育義工就參與服務項目1111個,累計服務時長達59662.65小時,服務次數達15209次。
指導員協會還會不定期舉辦各類活動。“體育有約”便是活動之一,它號召“一個人帶動一個項目”,在實踐中,曾為了推廣花滑運動會而請來奧運冠軍陳露做體育指導員,極大地帶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健身大講堂”活動,則請來專家為市民講解健康的健身知識。而“公益培訓”主要致力于培養熟悉體育知識的專業人員。為此,指導員協會和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均合作建立了培訓基地,截至2016年培訓期數已達130期,已培訓達10065人次,為社會輸出了大量體育工作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協會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50個服務點,市民可以打電話申請社區體育指導員下基層提供免費的服務。考慮到中老年健身的需求,協會還制作了專門的健身冊子,免費在全市廣場上發放,指導市民健康健身的同時,也告訴市民每天的活動安排,市民可以根據冊子指引自主參加協會組織的健身活動。
?
編輯:李湘雅
相關新聞
- 致敬關愛,致敬這樣一張城市通行證(29 11:36:47)
- 大愛深圳 心暖花開(29 11:32:30)
- 為關愛行動 插上創意翅膀(29 11:27:22)
- 2018深圳關愛行動先進個人、集體和優秀項目名單(29 11:25:36)
- 深圳關愛行動系列推選出爐尹燁等獲評“十佳愛心人物”(29 11: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