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第六屆深圳市人大代表后,伍雪玲積極為殘障群體“發聲”。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麗
“楊楊讀鹽高了,婷婷在翠園中學,一歲就抱過來的小睿,是我‘親子課’的第一個學生;深圳大運會開幕式上,代表深圳聽障兒童的‘明星’拉丁領舞就是我的學生鐘彬……”20年來,伍雪玲已經幫助近700位聽障兒童完成康復,在這些戴著“耳蝸”的“天線寶寶”心中,她就是那個最親的“奇跡媽媽”。
從“一個孩子的媽媽”到“700個孩子的媽媽”
如今的伍雪玲有很多社會職務,她是羅湖區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主任、南山區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理事長、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代表、深圳市殘疾人服務業協會會員……而她最珍愛的角色是“媽媽”——20年前,伍雪玲一歲的女兒晴晴被確診為神經性耳聾,最終,得到了深圳市殘聯和一家香港慈善機構的幫助。晴晴在完成人工耳蝸手術以及一個多月的聽力言語訓練后,終于第一次開口叫了聲“媽媽”,那一刻伍雪玲淚如雨下。
向她取經的家長越來越多,伍雪玲決定建立一個基地。在政府支持下,四年后,第一家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在羅湖成立。
“聽障兒童在戴上耳蝸初期,會感到異常壓抑和恐懼,至今為止,晴晴在家仍不喜歡戴耳蝸。”為了鼓勵其他小朋友,晴晴自小就作為志愿者,常跟著媽媽給大家打氣;伍雪玲也在耳朵后別上了看似耳蝸的發夾,和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最簡單的詞匯……她常感慨,自己何其有幸,聽到這么多孩子喊出人生第一句“媽媽”。
很多聽障兒童如果在有效期內得到專業訓練,康復率能超過90%……
“每一個都像我女兒,想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困境”
2019年5月榮獲第十六屆深圳市“十佳愛心人物”,同年9月捧得“廣東好人”……伍雪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她把外界的目光引向了對聽障兒童的關注,“每一個都像我女兒,想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困境!”
尤其是擔任第六屆深圳市人大代表后,她更積極為殘障群體“發聲”。她遞交的“關于推動解決深圳市聽障人士人工耳蝸植入升級困難的建議”得到了市殘聯的積極回復,出臺了將人工耳蝸資助對象年齡上限擴大到18周歲,提高報銷標準,新增人工耳蝸處理器升級報銷補貼等一系列保障舉措,極大減輕了聽障兒童家庭的經濟負擔。此外,她還不斷呼吁:增加無障礙設施建設,增加對自閉癥兒童的包容和關愛,建立社會化扶弱濟困機制,提高民辦特教老師地位和待遇等。
“深圳殘障兒童民間服務機構蓬勃發展,在康復模式和康復理念上都提供了先進模式、積累了豐富經驗,政府更以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大力支持,打造出健康的行業生態鏈。全市140多家聽障康復機構,為保障聽障兒童權益,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技術支持,也彰顯了深圳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軟實力。”
伍雪玲告訴記者,她在深圳不是一個人在奮斗。有羅湖區殘聯給予的10萬元開辦扶持,如今還有羅湖區民政局給予的每年60%的場地費用補貼。此外,機構還得到了深圳市慈善會、羅湖區文化志愿者總隊、眾多愛心企業家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
“總有一天我會老去,希望機構一直都在”
在孩子和家長們的眼中,伍雪玲是個打不垮的女強人,可是今年的疫情,著實讓她遇到了難題。面對機構5個月停業期、41名工作人員,伍雪玲堅持自掏腰包給員工發工資,還“開小差”個人貸款開起了網店貼補開支。“言語康復師具有極強專業性,這個群體小而精且十分稀缺,絕不能因為疫情而散了。”讓伍雪玲感動的是,深圳跨境盛世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尊躍、陳尊印得知情況后,主動提出捐款共渡難關。同時,羅湖區民政局、區殘聯送來了防疫物資和3萬元疫情補貼;區慈善會送來“愛心防疫溫暖包”、區婦聯帶來慰問品……
可自顧不暇的伍雪玲,依然堅持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事業。在赴泰國旅游期間,得知國內疫情暴發、口罩緊缺,她和女兒把“逛街”變成了“掃街”,扛回來兩箱N95口罩和500個一次性口罩,并在獲得求助信息后,一次性捐給了湖北黃岡靳村縣人民醫院。春節期間,看到寒雨中忘我工作的社區防疫人員,她專程通過東曉街道人大工委,為獨樹社區工作站的防疫人員送去了2萬元的慰問物資……伍雪玲說,晴晴言語機構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愛,在“大家”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的困難再大都是小。
如今,晴晴已經大二了,在廣州就讀韓語專業;康復的近700個孩子也陸續回到了正常生活。6月中旬,機構恢復運營后,康復中的一百多個孩子成了眼下伍雪玲最大的掛念。她說,“有生之年,只要我走得動,我都會在這里做下去,可總有一天我會老去,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沒有我在,這個機構也一直都在!”
原標題:深圳市“十佳愛心人物”、“廣東好人”伍雪玲:700位“天線寶寶”的“奇跡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