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愛心人物獲獎感言
深圳是一個志愿者之城,在十佳愛心人物的背后是千千萬萬的愛心人物,參與志愿服務,參與公益獻出愛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我很感謝這么多的伙伴,大家一起來做公益。如果沒有他們,我再多的專業技術,我也沒有辦法去傳授,他們在每天走河,我不可能一個人去走所有的河,所以是大家一起做的事情,千千萬萬的愛心人士一起來做事情。
為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2016年底,中國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開始全面推行河長制。
在此之前,南海之濱的深圳已經以極大的決心和力度,推行“800億治污”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民間還有一群資深環保志愿者、公益團隊、環保專業人士組成的綠源環保志愿者協會,關注濱海濕地保護,助力流域水環境改善,他們調研深圳河流污染情況、推動河流治污進程,用無限的熱愛投身公益環保事業。
綠源環保志愿者協會理事熊楊。
熊楊就是協會理事之一,也是后來深圳“民間河長”項目及“共愛珠江”項目的總顧問。他從事環境保護技術工作40年,來深38年,參與民間環保活動19年,足跡從原生態的長江源到支流遍布的珠江流域,一路走來,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環保理念,不變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初心。
十二次深入藏區 在沱沱河邊“撿垃圾”
熊楊的專業是城市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為何一開始會跑到遙遠的長江源頭?
這要從1999年的奇遇說起。那一年,熊楊參與深圳對口援藏項目,在可可西里接觸到了一些志愿者,他被這些人不畏艱險、不怕寂寞,守護脆弱長江源的精神所感動,想到自己所學的東西也能貢獻一些力量,回來后熊楊決定了:要加入他們!
從2003年到2015年,熊楊每年持之不懈地往青藏高原跑,一年住在上面一個月有余的時間。他和志愿者隊友在高原上開展生態人類學調查,發現江河源頭的主要問題并不是許多人想象的直接水污染,而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垃圾問題,于是收集大量資料撰寫了垃圾調查報告,設計了垃圾撿拾技術路線等,向有關部門反饋,推動長江源的生態保護。
熊楊和綠色江河志愿者在長江源。
在沱沱河邊“撿垃圾”、建保護站并不容易,他們一批年紀比較大,平均50多歲的老志愿者給自己起名叫野鵝敢死隊,熊楊成了“熊野鵝”。他們一起睡工棚,吃簡陋的飯菜,因為患有咽炎,熊楊高原反應嚴重,半夜咳到眼冒金星,即便這樣,拖著疲憊的身體,他還要堅持親自去挖坑、抬預制板、安裝水管……超強度的勞動,在旁人看來實在是太瘋狂的一件事,熊楊把這叫做“浪漫”。
熊楊和隊友在高原上建起保護站。
藏區原始的風土人情讓熊楊陶醉,也讓他更加堅定保護這個美好地方的心愿。建站過程中,熊楊和同伴了解到長江源牧民家有個失學兒童小白麗,因為雙腿傷病無法去上學,甚至可能落得終身殘疾。他們緊急聯系了醫生,并為小白麗奔走籌款,這個高原上的小姑娘在全國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成功手術,重新站了起來,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在熊楊的鏡頭里,藏區人民的眼神是那樣純凈,正是這樣的淳樸善良深深打動了他。
熊楊說,保護水環境是出發點,但一旦看到受苦難的人們,他會立即放下手頭工作,救人為先。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熊楊去做過很多次生態調查的大渡河和岷江流域成了災區,他在深圳發起募捐,用募集到的十萬元經費購買了凈水器、消毒藥、帳篷等物資送去災區,參與十天生命救援,經歷永生難忘。
熊楊在重災區綿竹市為災民發放救助物資。
熊楊親口喝災區廢井里的水,判斷水質是否安全可飲用。
發起“民間河長”匯聚公眾環保力量
2011年底,熊楊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上闡述的“適應與減緩”思想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與高原冰川水源問題相比,沿海地區城市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影響的環境變化,似乎成了更緊迫的一個問題。
作為綠色江河組織的參會代表,熊楊參加了2011年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會議
熊楊決定把目光重新投回珠江水域,那里是他生活的地方,守護城市飲用水源東江水的安全變成了他更掛心的事情。他愛珠江,尤其是東江,流域內的每一個分支他都熟稔于心,他寫過一篇文章《一個人的五年,一群人的東江》,里面詳細記錄著他從2012年開始數次前往東江源,深入到流域源頭,開展水源、土壤、生態調查,帶醫學專家開展地方病義診的經歷,因為他的大力推動和宣傳,現在有更多的志愿者已經參與到東江流域保護行動里來,保護這條4000萬居民的“母親河”。
2016年底全國開始推行河長制,熊楊當時正在綠源環保志愿者協會帶頭開展河流污染監督項目,他想,既然環保強調普遍推行、公眾參與,那么正好可以策劃發起“民間河長”項目,讓民間環保的力量補充進來。在熊楊看來,“民間河長”就是行動派,環保這件事一兩個人做、十個人做百個人做是不夠的,一定要更多人了解、關注并行動,效果才能最大化。協會開始招募到現在,已經有不下150余位“民間河長”培訓上崗,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市民關注身邊的河流環境,熊楊他們還把這一做法“復制”到了珠江上游的部分城市,聯絡40多家環保公益組織,共同建立“共愛珠江”公益聯盟平臺。
熊楊在英德帶領大家走巡河,介紹講解市級河長牌和沿途水利設施。
每天,熊楊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早晨打開微信,看到“民間河長”在群里發來的巡河照片,以前還有一些污染,現在基本看到的都是靜水流深、兩岸繁花的美好景色。熊楊非常欣慰,在公益環保的這條路上,他并不孤獨,有那么多的伙伴們和他一起在做這些事情,也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意識到環保人人有責。
環保志愿者們一起巡河。
千千萬萬的愛心人士一起來做事情,熊楊正是這樣理解公益的,深圳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人人都充滿愛心和奉獻,唯有這種公眾的大愛,最終才能涓滴成河,奔流不息。
出品人 陳寅
總策劃 丁時照
總監制 藍岸
監制 陳建中
策劃 甘霖 劉思敏 張穎 趙偲容
文字統籌 陳雯莉 沈靜愉
視頻統籌 魏丹
視覺統籌 林嘉嘉
采寫 周夢璇
視頻 陳致遠 詹裕敏(實習)
設計 平安琪 林安迪
審讀 劉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