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愛心人物獲獎感言
我很珍惜這個榮譽,如果沒有堅持發明專利,也不會有今天大家看到的取得成就的李曉光。愛也是這樣子,沒有人幫助我,沒有人來鼓勵我,我內心就沒有那么強大,可能支撐不了那么久。但是,愛的種子播撒下去,每個人去傳播,它一定就有強大的力量,就有它開花繁榮的結果。
認識李曉光的人,都會為他“逆天改命”的樂觀堅強深深震撼。
他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的技術研發經理,是集團赫赫有名的“專利狀元”,提出專利申請700余項,創造經濟價值逾百億元;他是“全國勞模”“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獲得者,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帶技術新人、做公益宣講,化身愛的導師。
重度燒傷導致的身體殘缺,并沒有阻礙李曉光活出精彩的人生。有人質疑,沒有了雙手的他,是怎么用僅剩的一個指節敲代碼、編程序的?這個傳奇故事是不是有夸張的成分?對此,李曉光只是笑,“一般人想象不到我身上發生的事情,所以我更要把我的成長經歷分享出來。辦法總比困難多,希望大家看到我,記得李曉光的堅強、陽光。”
浴火重生,打破偏見
回憶起22歲那年的煤氣爆炸事故,李曉光用了一個詞“滅頂之災”。
那年,重慶小伙李曉光一夜之間遭遇了人生中最慘痛的變故——家中煤氣爆炸,雙親去世,自己全身重度燒傷,在手術無影燈下醒來,他的第一反應是人生已經完了,“不想活了”,一次次的皮膚粘連手術、植皮、整形,李曉光逆來順受地承受著這一切……絕境中,姐姐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社會愛心人士給他捐款,看望他,鼓勵他,希望的種子慢慢在他心里破土萌發,他還可以活下去,還可以追求自己未完成的軟件開發夢想。
曾經在深圳求學的李曉光和姐姐,在國貿前留下了青春的合影。
生理、心理上無法避免的痛苦,他總結出一句四字箴言“不去想它”。不去想復健的時候,一分鐘都站不住,整個小腿像無數根針戳般的感覺;不去想天一熱,移植的皮膚沒有毛孔又悶又癢的折磨;不去想別人投來的異樣眼光;不去想萬家燈火時他獨自一人的落寞。他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到求知探索上,學習新科技、系統優化、PS、矢量繪圖、3D建模、動畫仿真……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學。閉著眼睛的時候,他在腦海中打字,做夢的時候,他夢見自己的雙手好像還在。
出院兩年后,不愿向命運低頭的李曉光抓住機遇,在重慶開了一家軟件工作室,先是在家里開始創業,趕上互聯網經濟騰飛的風口,工作室規模越來越大,團隊差不多發展到30個人了,他就在外面租了兩間大辦公室,正式開辦科技公司。有一次,李曉光搭的士去公司,司機問他去干嘛,他說去上班,司機就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李曉光覺得很好笑,繼續說“我不僅上班,我還是搞軟件的呢!”
復健和創業的日子,李曉光找回自我,全情投入。
錨定方向,三十而“利”
2003年,命運再一次拋給李曉光難題。
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了,公司遭受大環境波及,不得不關閉。此時擺在李曉光面前的,是一條分岔路:聽從同學的建議在老家開個網吧營生,還是南下深圳,去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地方尋找新的機會?
不甘心就此放棄理想的他最終選了后者。當年10月,李曉光精心準備了一份長達40頁的自我介紹PPT,面試富士康并成功應聘。
富士康是制造業的領頭羊企業,在這里工作,李曉光首先想到的是要跟得上集體的步調。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自己的襯衫系扣都改成魔術貼,給自己做一個穿襪子的套筒等等,方便上班、出差。他決不把自己當成一個特殊的員工,不需要特別照顧。
李曉光的襯衫和別人的不一樣,他還給自己發明了開門神器、開瓶神器等。
公司每半年都會開一次員工大會,給各個領域表現優異的員工頒獎,李曉光由此萌發了第二個想法,他也想上臺領獎。頭腦靈活、擅長發明創造的他瞄準了發明創新獎。自此,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李曉光腦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發明專利,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在圖書館查資料,別人去玩的時候,他在做試驗寫總結。
工作中的李曉光,一絲不茍。
李曉光細心地檢查機械設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進入富士康第二個年頭,李曉光就如愿上臺領獎了,2004年獲得“年度突出貢獻獎”,之后連續3年蟬聯集團專利申請冠軍,李曉光逐漸成為同事們公認的集團“發明大王”,2009年郭臺銘總裁頒獎給他,稱贊他是富士康“最美的人”。
在富士康19年,李曉光先后從事顯示器、電子書、智能手機等產品的自動化設備研發,累計提出700余件專利申請,獲得國內外官方認證授權的專利超過300件,創造經濟價值超過百億元,成為富士康創新發明專利數量第一的工程師。
他認為,最好的專利是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延續發明人情感、人性化設計的技術創新,比如聽力保護技術、護眼健康顯示等,他的思考、各種創新的點子持續圍繞著這個理念,影響著他帶領的團隊、工作室的成員們。
2010年,李曉光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表彰。
愛和信念,能“復制”奇跡
李曉光至今還留著一張報紙,他珍惜地把它過膠塑封,保存在身邊。那是《深圳特區報》1997年11月21日刊登的一篇報道《愛濃于血——一位杭州媽媽和她的深圳“兒子”的故事》,報道的正是他當年在杭州醫院做整形手術時的經歷。
《深圳特區報》當年對李曉光住院救治故事的報道。
他深深記得,這篇報道一出,多地的報紙轉載、廣播宣傳后,杭州市附近學校的學生來到病房給他唱歌,年邁的夫婦包著一沓錢來醫院找到他,告訴他大學生一定要堅強站起來、活下去,為社會做貢獻;深圳好心人匯款到醫院來、發電報鼓勵他……陌生人的幫助和鼓勵,讓李曉光瀕臨崩潰的內心逐漸回暖、強大起來。
這些年,因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經歷和出色的工作表現,李曉光先后獲評“南粵最美職工”“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他開始思考,怎樣去回饋一路走來社會對他的支持和幫助?
李曉光開展免費公益技術培訓,把自己的所學所獲傾囊相授,“傳幫帶”新人。
2015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曉光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舉辦公益培訓,開展公益宣講。原本不善言辭的李曉光決定勇敢地站上講臺,站在聚光燈下,讓更多人看見他,用他的經歷去影響更多人,“那么大的困難,我都克服過來了,社會都幫助我重新站起來了,那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堅強一點,勇敢一點,看得更遠一點”,無數人被李曉光的故事所感動,到現在,公益宣講已經累計30余場次,聽眾達3萬多人。
公益宣講會現場。
李曉光曾在深圳求學,也在深圳重啟他的第二次人生,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涅槃重生的他深深感受到,深圳是一座創新、充滿無限可能的城市,更是一座包容、細微處充滿關愛的城市。爸爸當初給他起名叫曉光,期望他像拂曉的太陽、充滿活力、擁有美好的未來……李曉光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沒有忘記好心人的幫助。他要繼續發光發熱,和大家手拉手、心連心,讓這份關愛聚集、傳遞、擴散,讓這束溫暖的光照得更亮、更遠。
出品人 陳寅
總策劃 丁時照
總監制 藍岸
監制 陳建中
策劃 甘霖 劉思敏 張穎 趙偲容
文字統籌 陳雯莉 沈靜愉
視頻統籌 魏丹
視覺統籌 林嘉嘉
采寫 周夢璇
視頻 陳致遠 詹裕敏(實習)
設計 平安琪 林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