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愛心年夜飯活動,志愿者們會早早地來到活動現場進行準備。
▲2013年春節前夕,張福坤(左一)參與愛心年夜飯活動,手拿著年夜飯出發。
▲在愛心年夜飯活動現場,葉麗芬(左二)和志愿者朋友一起合影留念。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 深圳晚報記者 涂世琳
每逢春節前夕,75歲的義工張福坤便會時刻盯著手機和報紙,等待著一條重要消息,他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帶著老伴趕赴一場愛心之約;人稱“老公益人”的葉麗芬也不再時刻忙碌在志愿服務一線,她籌劃著將時間空出來,積聚全部精力,迎接一場“愛與關愛”的奇妙旅程。
1月13日,第二十屆“愛心年夜飯”將溫暖再出發。當張福坤、葉麗芬等志愿者聽到這一消息,紛紛聯系深晚記者,提前報名,要參加這場愛心活動。
“別看是小小年夜飯,但意義卻很大,它關系到深圳千家萬戶,是深圳市民愛心的體現。”張福坤對深晚記者說道。
與深圳晚報結緣 邂逅愛心年夜飯
頭發花白、經常身穿紅色馬甲站在城市街頭和藹可親地進行志愿服務,這是他人對張福坤的初印象。張福坤是湖北武漢人,1947年出生在一個鐵路職工家庭。長大后,17歲的張福坤踏上火車奔赴新疆伊犁,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士兵。24年后張福坤從部隊退伍,舉家遷回湖北。他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后都在深圳扎了根,2001年,已經54歲的張福坤決定跟隨兒子到深圳定居。“我是看著深圳成長起來的,這里也是我的家鄉。”他直言,奔波了大半輩子,這里是他養老的地方,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
張福坤跟“愛心年夜飯”結緣,源于他閱讀報紙的習慣。據介紹,他從年輕時就很喜歡看報紙,來到深圳后,報紙更成為他了解深圳了解世間萬象的重要途徑。有一次在《深圳晚報》上,張福坤看見有組織市民參與清理垃圾的環保活動消息,他立即報名參與。經過這次活動,張福坤希望能夠繼續發揮余熱,懷揣著“我還能為深圳為人民做點什么”的想法,開啟了他的義工生涯。2003年,他又在報紙上看到派送愛心年夜飯活動在招募志愿者,立即拉著老伴李桂蘭和身邊的志愿者朋友報名參加。
第一次將裝滿心意的年夜飯送到困難家庭手中,張福坤感慨萬千:“我終生難忘,他們收到年夜飯開心的模樣。”這一送就是20年,張福坤每次都會早早地穿上紅馬甲帶著老伴參加活動,即使年過七旬,也依然沖在最前面。唯一一次缺席“愛心年夜飯”活動是在2015年。當時兒子在國外沒法回家過年,張福坤到國外與他們團聚。而那一次他還專門致電深圳晚報社,表示歉意,并對此次無法前來參與深感遺憾,他的心依然始終掛懷著年夜飯的開展,希望能夠將他的祝福帶給所需要的人。
“我作為‘愛心年夜飯’的‘常駐’志愿者,唯一的希望是,自己和老伴身體一直硬朗,每年都能提著愛心年夜飯送到千家萬戶。”張福坤激動地說道。
送年夜飯代表的是所有志愿者的愛心
“我每年來給需要的人送年夜飯,不是代表我個人,代表的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市民的愛心。”義工葉麗芬說,每次她身邊都有很多志愿者踴躍報名,想參加愛心年夜飯活動,但很多人又因為各種因素不能前來。她作為“老公益人”,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所有想來參與卻無法前來的愛心市民。
現年55歲的葉麗芬曾是一名醫生,她關注公益事業已有38個年頭,是最早的一批深圳“紅馬甲”。今年是她參加愛心年夜飯活動的第16個年頭,她也見證了這場愛心活動的成長以及傳承。
16年的點點滴滴,葉麗芬都會記錄最讓她印象深刻的場景:給躺在市兒童醫院的重癥孩子送上糖果,看他們小臉蛋上綻放的微笑;去往殘障人士家庭送年夜飯,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來到孤寡老人家里,拉著手與他們談談心……“他們看到我,知道我是誰,了解到背后其實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都在關心他們,我覺得他們的生活也會受到激勵。”
“年夜飯是沉甸甸的,美味、暖胃,更暖心,這是愛的傳遞,這是很酷也很‘深圳’的城市暖流。”葉麗芬對深晚記者說道,她祝福每一個大年夜,都有溫暖的燈火,都有合家團圓的歡樂和幸福祥和的笑聲。
原文《20年了,這些熟悉的身影溫暖相伴——“老公益人”堅持參與愛心年夜飯活動傳遞城市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