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成長的心理動力
2009-12-30 17:14 來源: 深圳商報 【字號:大 中 小】
引導快樂學習
何勝昔談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在今天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但是我們可以借用其中一些合理的思想來思考今天孩子們學習的動力,那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樂趣——使本能的動力在學習中得到升華,快樂學習!
原始意義的本我的需求,由于今天的家長們在經濟上已經完全滿足了孩子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都被家長填滿了,甚至過剩了。而往往被家長們忽略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潛在成長的欲望,學習和探索世界本身就是充滿樂趣的,這就是今天的孩子們的內在本我需求。“教育是面對心靈成長的活動”,而“快樂是心靈的陽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使命就是用溫柔而靈巧的“教育之手”播撒陽光,去觸摸學生稚嫩的心靈,以喚醒埋藏在學生心底的內在的成長需求和潛能,讓學習成為孩子的本我需求動力,促進其快樂學習、快樂地成長!
當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學習,不自信時,是否會反思一下,孩子今天的狀況可能與自己在日常的教育中沒有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需求相關。其實家長們可否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對很多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很好奇,孩子們會去看看、摸摸、動動,此時,家長一聲呵責“不準動”,一下就扼殺了孩子探索外界的勇氣和力量。
家長該怎樣才能引導孩子快樂學習呢?這需擁有魔力的“教育之手”,就是你在孩子探索世界時的鼓勵和陪伴,在孩子取得進步時欣賞和認同。經常向孩子豎起你的“大拇指”,你的欣賞和鼓勵會使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并進而成為學習的動力,更加努力學習。
塑造良好自我形象
講座中有家長反映自己上高中的孩子會在家中抱怨父母不求上進,甚至責備父母不愛學習。這引來了另外一些家長的羨慕,驚嘆這個孩子不僅自己積極上進,還要求家長進步,真好!這位家長自己是一名中學老師,從小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自我理想,只是由于家長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沒有繼續成長,引起孩子對父母形象的某種失望。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超我是引導人類擁有更高尚行為的動力,其突出的特點是追求完美,其中自我理想來自兒童從父母處獲得獎賞的經驗,兒童的某些行為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贊賞,這種經驗內化后就構成了自我理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家長在生活中不僅要注意培育孩子良好的自我理想,也要身為表率,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何勝昔說,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塑造自我,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尊重本我快樂的需求,培育超我的理想形象,實現自我的價值。如果自我和超我發展不好,就是一個極度自私、蠻不講理的人;即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不管用,成為難以協調和控制的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論事件大小,都對我們心理的三個“我”提出挑戰,當我們能充分發揮自我的調節平衡作用,抑制本我欲望,實現超我價值,那你就是一個身心健康的我,一個找到了自我的我。
編輯: 王丹丹
相關新聞
- 明年起"社保存折"可全國通用(30 17:11:45)
- 羅湖區:家長義工合力維護中小學生安全(29 17:08:01)
- 孫影七赴貴州支教事跡將在央視播出(29 17:03:23)
- 深圳籌集320萬援建墨脫首所幼兒園(29 16:59:34)
- 福田區首個中學生防艾基地掛牌(28 16:31:08)